近日,省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省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在福州相繼召開,來自南安的省政協委員和省人大代表都關注什么熱點議題呢?讓我們一起來聽聽福建兩會上的南安聲音。
省人大代表戴寬南:產教融合引領文旅產業發展
近年來,泉州市圍繞“樹品牌、拼千億、提能級”主線,深入實施“文旅+”專項行動,持續擦亮世遺“金招牌”,全力以赴點燃“最紅火”文旅經濟,打造全國最具煙火氣旅游城市、世界多元文化旅游目的地,為我省文旅經濟注入了磅礴動力。
近年來,泉州市與華僑大學合作建立“泉州古城遺產保護與利用基地”“泉州數字研究院”等7個項目,鼓勵高校與文旅企業開展訂單式培養,同時開設旅游管理、文化產業管理等相關專業,推進校企合作開展實習實訓與項目運作,在產業人才培養上取得一定成效。但對標全市乃至全省數字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產教融合和人才培育上還存在不足和短板。就此,省人大代表戴寬南提出了《關于支持泉州市以產教融合引領數字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他建議,要推動構建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共育新型文旅人才,建設全省示范性的文旅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構建覆蓋文旅產業全鏈條的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為全省提供可推廣的泉州經驗;要創新產教融合模式,通過在泉州試點構建文旅產教融合生態圈,推行校企聯合招生培養、建立師徒制培養等模式,同時進一步發揮泉州的海絲文化品牌優勢,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就業培訓機制,不斷拓寬文旅業態的就業渠道,為福建文旅產業持續輸送優質人才。
此外,他建議設立省級專項引導資金,以泉州為試點,支持企業開展產教融合項目研發,激發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積極性,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
省人大代表王志紅: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圍繞教育高質量發展,省人大代表王志紅提出了《關于縣域教育提質發展建議》。
“縣域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當前縣域教育仍面臨諸多挑戰,如教育資源分布失衡、教育理念滯后、教育經費短缺等主要問題亟待解決。”王志紅建議,政府、學校、家庭與社會各方要協同努力,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加強師資建設、創新課程設置、運用教育技術以及落實保障政策等多維度舉措,逐步縮小縣域教育與一流學校的差距,推動縣域教育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為國家培養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在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方面,他提出,要在硬件設施上逐步實現均衡化,縮小校際硬件差距;要逐步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為縣域教育發展提供堅實經濟支撐;要小初高一盤棋規劃,從基礎抓學生素養,做到拔尖人才早發現、早培養。在強化教師隊伍建設方面,要推進專業培訓常態化、激勵機制長效化,既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與教育理念,也注重提升教師職業幸福感與歸屬感;要健全教師的“幫帶交流”合作制度、加大對縣域名師名校長工作室的支持力度等,推進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省政協委員張美玉:打造“泉廈金城鄉融合生活圈”
去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強調,“在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上邁出更大步伐”“建設好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如何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成為政協委員們關注的焦點。
“在探索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中,泉州應積極融入,邁向率先落地治理試驗區,共同打造‘泉廈金城鄉融合生活圈’。”省政協委員張美玉表示。
為此,張美玉提出了《關于落實泉金融合發展,試點“金門村”的建議》,她提出,要加大力度支持“閩臺鄉建鄉創”,優先鼓勵金門團隊融合參與泉州市鄉村振興,推進泉州與金門持續深化產學研合作,加強全齡人才落地交流、推廣實習實訓示范點;建立泉金青年創業集聚區,加強規劃引領,鼓勵兩岸青年合伙創業,打造具有特色的泉金青創集聚區;加大支持金門同胞聯誼會聯系作用,鼓勵在金門、臺灣、海外金門同胞子女來泉發展,提供獎勵扶持政策;充分發揮南安水頭鎮地緣便利、血緣相親等優勢,與金門進一步聯動互補;建議沿海鄉鎮或泉州芯谷南翼片區設立“泉金青年創游社區”“金門村”等,促進金門同胞來泉落地交流,共享城鄉融合發展機遇。
省政協委員王華偉:密切與福建僑二代聯系
福建位于中國東南沿海,是我國著名的僑鄉和臺胞祖籍地,具有獨特的人文資源和獨具的人文魅力。福建籍僑二代作為海外華人華僑社群的新生力量,承載著家族的記憶與期望,是連接福建與海外的重要橋梁。此次,不少政協委員將關注點放在密切與福建僑二代聯系上。
“在前期調研中,我們發現近年來與福建僑二代進行溝通時面臨著一系列復雜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源于語言與文化差異所帶來的溝通障礙,同時,僑二代可能對祖籍國的文化習俗、歷史背景等認知相對模糊,導致在情感上與祖籍國存在一定的隔閡。”為此,省政協委員王華偉帶去了《關于密切與福建僑二代聯系的建議》。
他建議,要構建教育互動平臺,通過設立線上線下融合的教育交流平臺,為福建籍僑二代提供與中國教育體系對接的機會,增進僑二代對家鄉教育的了解和認同;要舉辦文化沙龍活動,定期舉辦“福建文化沙龍”和設立“福建故事”分享會,讓僑二代親身體驗福建文化的魅力,鼓勵僑二代講述家族故事,促進文化傳承與情感共鳴;要推廣華文教育模式和開展“福建文化進校園”活動,增強僑二代的文化認同感;要加強僑情調研分析,定期開展僑情調研和建立僑二代數據庫,為僑務工作提供數據支持;要搭建僑民信息平臺,建立“福建僑務信息平臺”,并支持多語種切換,提升服務效率與質量;要鼓勵創新創業交流,舉辦“福建僑二代創新創業大賽”和設立“福建僑界創新創業基金”,促進僑二代回國或海外創業;要暢通歸鄉服務渠道,建立“福建僑二代歸鄉服務中心”和舉辦“尋根之旅”“福建文化體驗營”等,鼓勵僑二代回國探訪親友、參觀古跡、體驗家鄉生活,增強歸屬感與認同感。
(記者 洪麗燕 傅雅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