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蒼南縣埭頭村劉氏一世祖劉汝淮墓碑
尋根多年的劉榮鋒
閩南網2月28日訊 幾十年,幾代人,尋根路,無盡頭……
“祖籍地沒找到,我們就沒有根本,沒有源頭。”40歲的劉榮鋒現居浙江溫州蒼南靈溪鎮渡龍辦事處埭頭村,據族譜記載,明朝末年,先祖從泉州南安遷至溫州。
為尋根,他們宗族好幾代人都在不懈努力,跑遍泉州許多鄉鎮,卻一直沒有結果,很多老人抱憾離世。前晚,劉榮鋒在新浪微博發出尋根求助,盼著熟悉姓氏文化的人來幫忙。
南安劉氏遷溫州先祖族譜已丟失
劉榮鋒的微博名字叫“小江上人”,他前晚在新浪微博問“明末清初時期南安金田,是現在的什么地方”。配圖是一塊墓碑,碑記內容顯示,他們的祖先劉汝淮是從南安金田遷往溫州平陽縣(后分出蒼南縣)。
劉榮鋒如今住在溫州蒼南靈溪鎮渡龍辦事處埭頭村,族譜記錄里一世祖的祖父“原居福建泉州南安金田”。曾有祖輩說過,一世祖劉汝淮的祖父是溫州平陽縣縣令劉録。聽說在明朝萬歷年間,劉汝淮為躲避災難或匪禍,跟隨祖父到平陽落地生根。
埭頭村很多村民聽說過,劉汝淮到溫州時,身上帶了一本南安老家的族譜。“那是一本絲綢制的族譜,里面應該詳細記錄著祖籍地等情況。”劉榮鋒說,村里保管這本族譜的那戶人家,因欠債把族譜拿到當鋪當了,后來就再也沒追回來了。
幾十年跑十幾趟尋根路途甚艱辛
新浪博主“浙南閩語小學堂”呂存森對溫州地區閩南文化頗為熟悉。他介紹,溫州地區許多人的祖先,是從閩南地區過去的,蒼南全縣說閩南語的人有七八十萬,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二。但蒼南好幾代人尋根無果,很多老人憾意離世。
劉榮鋒說,埭頭村有3000多人,一半姓劉一半姓李,先祖都是從閩南過去的。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村里的老人分幾次從水路到南安,問了許多鄉鎮,都找不到南安金田;上世紀90年代又跑了南安許多劉姓村莊,但是都沒能與族譜對上號。埭頭村村民46歲的劉倫鎮介紹,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大家先后往南安、安溪跑過十幾趟。
劉榮鋒說,他們走了南安多數鄉鎮,另外還走過安溪長坑、田中、蓬萊等地,可惜都沒有結果。
沒有源頭的族譜是一個宗族的傷
與呂存森、劉榮鋒分別交談了近半小時后發現,他們的閩南語說得極好,是很道地的泉州口音,沒有絲毫陌生感。
“每十幾年,村里就會修一次族譜,但總是找不到最早的根。”劉榮鋒介紹,去年,劉氏新祠堂在村里落成后,舉辦了很隆重的慶典,但因為沒找到祖籍地,很多人都悵然若失。
埭頭村劉氏如今已經到第十六世了,從一世祖劉汝淮至今,世代祖墳保存完好。劉榮鋒曾聽老一輩的人說,一世祖劉汝淮到溫州時,妻子沒一同過去,去世后葬在故鄉南安,聽說墳墓在金田歲慕虎頭山。
如果您了解劉氏宗族家史,或者您聽說過南安金田,或者對金田歲慕虎頭山有相關了解,請您不吝告知。你可以撥打海都熱線通968111,我們會將您的線索提供給溫州劉氏族人。(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記者 林繼學)
(備注:文中圖片由劉榮鋒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