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宗洲:遠行無需攻略
遠行南極(洪宗洲攝影作品)
從洪宗洲在南安市英都鎮廣播電視大廈的辦公室望出去,閩南紅磚建筑盡收眼底,古跡山一片蒼翠。這座辦公室奉行極簡主義,沒有多余的裝飾,滿墻掛著他此前從北極拍回來的照片。他正在埋頭整理今年8月從非洲拍回來的照片,800G的數量不是個小數目。“別人都是先喜歡我的作品,再喜歡我的人。”他說這話時的口氣,似乎是在自我解嘲,又透著幾分自鳴得意。
他形容自己是一個“不停地自我更新的人”。他涉足過水暖、無線電、電子貿易等多個行業。他以前戴金絲邊眼鏡,留小胡子,手不離煙,只穿灰、黑、深藍三個顏色的衣服。到不惑之年,他把自己“更新”成一個攝影家,摘了眼鏡,刮了胡須,戒了煙,一門心思行走,眼見了50多個國家。
洪宗洲說,相機給了他另一雙看世界的眼睛。如今他把自己以前所做的實業,大都賣了出去,只留少許股份,夠自己分紅養老。而從實業中“退休”出來的生活,因為攝影,變得更加忙碌,他隨時翻著世界地圖,盤算著下一步要往哪里走。
狂妄的青春
“無論如何你都得繼續念書,總不能一輩子淘煤渣吧,學一門手藝養活家人才是正途。”1984年6月,一個同學的叔叔摟著洪宗洲的肩膀諄諄囑咐。那一年,洪宗洲14歲,剛初中三年級,已經在當地一家水暖廠淘了一年多的煤渣。
一年前,家庭變故帶來的生活窘迫,逼著洪宗洲不得不“斤斤計較”。小小年紀的他發現,把水暖廠丟棄的煤渣用水淘洗后,煤渣里的銅屑會往下沉,而工廠會以一元一斤的價格回收銅。他就等放學后,一擔擔地把煤渣挑回家。他后來又當起了中介,先發動同學去淘,再以8毛一斤的價錢收購,賺2毛差價。賣掉銅之前,沒現錢給同學,他就用刀在橡皮擦的一面刻上“一斤”字樣,另一面刻上“半斤”字樣,涂層墨水,印在紙上,“宗洲票據”就這樣誕生了,這是洪宗洲兒時最得意的創意。他把淘煤渣賺來的錢用來交學費,余下交給母親補貼家用。
在水暖廠打了一年工后,15歲的他從工廠買了個舊機床,又從鄰居家借電,開始在家生產閥門配件。
冬天,英都鎮的溫度徘徊在零攝氏度上下,那年的雨下個沒完。他接到一個四川的訂單,當時只有周四有一趟入川的火車貨運車廂,為了讓貨如期到達四川,他必須通宵趕貨。機床工作久了會發燙,暖烘烘的熱氣暈染著冷空氣,讓機床前的他直犯困。他就轉身跑進雨里,淋個透濕,打個激靈,清醒不少。“19歲之前我最喜歡干的事就是一路狂飆,心里只有一個念頭,只要有錢掙就行。”
在那花200元買輛鳳凰牌自行車都得找關系的年代,18歲的他買回一輛紅色摩托車,只要瞧見前面有人,就把喇叭按得“震天”響,“按喇叭的意思是,我不認識你,但你得認識我呀!”
這年,在周圍工廠都實行產品包銷的年代,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拒絕和包銷商繼續合作,直接和客戶做買賣。
“省去包銷方分成,賣的錢除去成本路費都是我的。”他買了張從廈門到虹橋機場的機票,單槍匹馬來到上海,挨家挨戶開始推銷產品。別人覺得他的閥門質量不夠,拒絕他。他就轉道,聽說江蘇南通在進行自來水管道改造,連夜坐車到南通,找到自來水廠繼續推銷,還是碰壁。
十幾車閥門就堆放在當地倉庫,他眼睜睜看著昔日的寶貝就這樣變成一堆廢銅爛鐵,坐在地上抱著閥門哭了一夜。第二天,他低價叫賣處理掉少量產品,勉強湊夠回家的車票。
回到英都,他關了廠,欠下30多萬元外債。每天,家里都會坐著幾個催債的人,他出門時,路上會突然竄出一個討債的人。他現年70多歲的母親回憶道:“當時我們倆抱著頭哭,哭完生活還得繼續。”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