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開春,除了做好春耕備耕,沒什么收入,可眼下咱這腰包還是天天見‘鼓’,是‘綠色品牌’讓咱們農民一年四季都有錢賺呀!”2日,建陽區麻沙鎮扁溪村草莓基地里,正忙著采摘草莓出售的陳福榮喜滋滋地對筆者說。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麻沙鎮一直致力于推進農業產業化,全力打造綠色生態農業牌,抓好產業興旺,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去年,全鎮在農民增收、產業建設等方面發生了令人振奮的變化,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6.651億元,比2017年增長2.5%,農民人均純收入17850元,同比增長10%。
麻沙鎮共有3.2萬余農業人口,人均耕地2.4畝,有近一半的農戶一直沿襲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導致農村經濟增長緩慢。
如何才能實現產業興旺呢?
農業生產不能搞“小而全”,必須走專業化經營的路子。麻沙鎮領導班子把工業生產經營管理的理念“嫁接”過來,大力推行“一村一品”,著力打造一批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產業化的特色基地。經過大量調研、充分論證,該鎮黨委、政府結合各村實際情況,引導農村黨員干部、種植大戶干給農民看,領著農民干,拉開了該鎮產業興旺攻堅戰的帷幕……
如何把農民“拉”進市場呢?
“要想把農民‘拉’進市場,必須保證農民能掙錢,專業合作社就是農民致富的有效載體。”麻沙鎮黨委書記張禮華說。
在扁溪綠佳草莓專業合作社交易現場,一位農民會員老林袒露心聲,“過去咱們習慣了自種自吃,吃不了就‘提籃小賣’,政府號召規模生產,發展綠色農業。咱心里就犯嘀咕,家家戶戶都生產同樣的品種,到頭來賣給誰呀?政府幫咱們成立專業合作社,不愁產品賣不出去,就是給咱們兜了底,咱才敢干起來。”
為推進綠色農業,麻沙鎮加大農村農業投資力度,一方面加強農業基本建設,修水渠、改農田等,著力解決農業產業化的生產硬件,另一方面,加大重點產業的龍頭企業扶持力度,培植各類專業合作社,由此催生3家龍頭企業、10個農業專業合作社、26個經紀人,直接帶動3000多農戶發展綠色農業。
目前,全鎮23個村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的格局,如種植了2600畝葡萄的水南村、450畝草莓的扁溪村、1200畝淮山的江壩村、5000畝茶葉的溪頭村……
現在,麻沙鎮的淮山、葡萄等綠色產品有了自己的“戶口”,注冊了商標,許多品牌農產品不僅暢銷省內,而且行銷全國大中城市,有的還走出國門,遠銷海外。近期,麻沙鎮還準備投資100萬元建立電商平臺,借助互聯網的優勢,持續做大做強綠色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