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市衛閩鎮謝坊渡口水域行駛的新能源渡船
清明假期,邵武市謝坊(陳坊)渡口,渡工傅肇光要比平日忙許多。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回村祭掃之余,還帶著親友乘坐嶄新的新能源渡船沿著富屯溪打卡周邊網紅小院、迷宮小鎮、龜山谷森林公園等熱門景點。“渡口渡船改造提升后,人流量明顯多了,清明節當天就有100多人來乘船。”傅肇光說道。
從偏僻寧靜的鄉村渡口,到山村流動的風景線,謝坊(陳坊)渡口在一年的時間里“破繭化蝶”。這得益于2024年福建省地方海事發展中心(以下簡稱“省地海中心”)牽頭,以建設平安渡、便民渡、共富渡為目標,打造“福建福渡”鄉村振興渡運服務品牌,推動全省渡口渡運安全化、現代化、多元化轉型升級,助力群眾水上出行更加安全、便捷。
村渡煥新便民生
福建河流交錯,現有義渡航線59道。渡運,仍是許多村民特別是山區群眾出行的重要一環。
邵武市衛閩鎮陳坊村村民、76歲的陳開航是渡口常客。每個月,他都得乘渡船去邵武市里取藥,開車走衛閩大橋過河需要20分鐘,坐免費義渡只需3分鐘。他坐了數十年渡船,對今年的變化特別有感觸。3月,南平市首艘交旅融合電動渡船“邵陳坊01”號在陳坊渡口下水。“以前的柴油船味道很大,聲音又很吵,在船上講話得靠吼。新船又穩又安靜,舒服多了。”陳開航說道。
“渡口以前沒有亭子,夏天曬,熱得受不了,現在新建了候船亭、衛生間,面貌煥然一新。”陳坊村黨支部書記、渡口船管員陳本龍打開手機相冊,細數一年來渡口的變化。
謝坊(陳坊)渡口的提檔升級是我省水路客運綜合服務提升的一個縮影。兩年來,全省累計下撥補貼資金1.87億元用于該項工作。在省交通運輸廳相關政策引導下,各地充分利用交通運輸部油價補貼、社會搜救力量獎勵資金和內河渡運安全提升省級補助資金,系統提升渡運條件。截至目前,全省更新購置5艘新能源渡船,大部分渡口已配齊候船亭、公共衛生間、遮雨棚等便民設施。
“我們還籌集資金對渡工培訓給予補助、鼓勵,為渡工開展‘送教上門、送學上船’服務,以發放渡工、船管員考核補助等方式,全面提升渡工安全素養。”省地海中心地方海事處處長謝友明介紹道。
公司化運營安民心
“報告指揮中心,‘邵客渡09’在陳坊渡口水域航行時,有兩名乘客不慎落水,向下游漂去,需緊急救助。”3月28日,在謝坊(陳坊)渡口,一場落水人員應急救援演練在富屯溪水面緊張上演。U形水上救援機器人、無人機相繼登場,救援操作快速精準。
據悉,作為“福建福渡”首個試點市,南平市地方海事部門為在用的22艘客運渡船加裝了北斗船載智能終端,并打造了一支專業化水上搜救隊伍,與藍天搜救隊等民間救援力量緊密協同,形成快速響應、精準施救的水上救援聯動機制。
南平市在全省率先推進渡運公司化運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在建造新船、渡口提升改造、內河水上應急搜救等8個方面給予補助。目前,南平全市渡口均由專業渡運公司運營,走向規范化、專業化、現代化。
“相較于政府補貼、村鎮運營的傳統渡口運營模式,公司化運營有助于整合資源、優化運營流程、健全管理體系,提升渡運服務水平和安全性。”南平市地方海事發展中心主任陳挺介紹。
全市渡運經營公司統一內業資料標準、設施檢修標準、渡工著裝標準,落實簽單發航制度,確保安全出航;升級水路客運承運人責任險方案,將每客位最高風險保障金額從35萬元提高至100萬元,并新增最高2萬元的意外醫療補助,已為全市客渡船提供水路客運承運人責任險風險保障近4億元,不斷提高渡船的風險抵御能力;全市渡口已實現100%渡口設施改造升級、渡運公司化運營、簽單發航、百萬乘客意外險購買、渡船高精度動態監管、渡工服裝統一、云廣播和視頻監控安裝、渡工培訓以及鎮村船管員配備……
“我們還與南平市氣象局合作,在武夷山城村渡口等地打造氣象社會服務現代化渡運示范點。”陳挺說,依托權威氣象信息和大數據,建成閩江流域航運氣象精細化預警預報系統,不斷提升水上出行安全系數。
帶動產業富民興
渡口渡船不斷升級,管理模式持續創新,不僅極大改善了村民的出行環境,更激發了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
2024年,衛閩鎮投資400余萬元推進轄區4個渡口8個碼頭生態化改造,翻新渡口候船亭、拓寬道路、新建海事主題公園等設施。昔日無人問津的渡口,如今不僅是展示衛閩鎮歷史文化重要窗口,更成為推動交旅融合發展的推進器。
富屯溪畔,衛閩鎮外石村古樹林景區,近210棵古樹郁郁蔥蔥、遮天蔽日。自從渡口升級以來,不少游客選擇專程乘坐渡船一覽富屯溪兩岸秀麗風光。在陳坊渡口附近,游客還可以走進網紅小院體驗水果采摘、品嘗特色農產品。這是當地村民利用閑置空地,就地取材打造出的農家小院。“高峰期一天能有300人次的客流量,特色菜肴很受青睞,村里的砂糖橘、沙田柚也有了新的銷路。”陳坊村黨支部書記陳本龍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當前,衛閩鎮正著手打造南平第一條交旅融合渡運航線,用航線串聯起周邊生態農業休閑旅游項目,集聚鄉村人氣,推動當地旅游經濟發展。”衛閩鎮黨委書記李建文介紹。
不只南平,寧德東坑渡口、莆田仙潭渡口等10個農業生產性渡口,幫助福鼎白茶、莆田荔枝等農特產品進城銷售,拓寬農戶收入渠道。內河航運發展也帶來就業機會,2024年全省內河水運領域就業人員超5萬人,帶來經濟效益超2億元。
以人民為中心,不僅要算好民生安全的責任賬,也要算活資源價值的經濟賬。“我們將在全省進一步推廣‘福建福渡’品牌價值理念,讓渡口成為安民惠民的平安哨、城鄉共富的連接器。”省地海中心黨委書記、主任蘭永長表示。(福建日報記者 張穎 通訊員 陳妍潔 陳娜妍 姜琳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