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由福建省武夷山生物研究所主辦的“茶葉標準化品飲大數據研究及共享平臺建設與應用”項目成果推介活動在武夷山舉行,省、市茶領域專家、科技特派員和武夷山市政協茶企委員等參加。活動現場,一款以人體健康為前提的智能茶飲機成為來賓矚目的焦點。
在這款智能茶飲機的電子觸摸屏上,時長、水溫、水量、茶量等功能鍵一目了然,使用手機連接或者觸摁設備設定參數,可沖泡紅茶、白茶、烏龍茶等六大茶類,根據用戶喜好,對茶湯濃度進行調節以得到絕佳口感。在現場工作人員的講解與演示下(上圖),不一會兒,一杯香氣撲鼻的茶湯便沖泡完成,獲得大家認可與好評。
推動茶科技創新是實現傳統茶產業向智能化、高端化躍進的主要手段。據介紹,“茶葉標準化品飲大數據研究及共享平臺建設與應用”研發項目由茶領域科技特派員帶頭,茶專家、軟件工程師、工業設計工程師等共同參與,綜合考量市場需求、產銷、科技成果轉化等各方面因素,深入研究各類茶葉產品標準化沖泡參數,搭建茶葉沖泡與品飲數據的研究模型和云平臺,促進企業與消費者的大數據共享,成為給力的“云幫手”。
活動現場,項目負責人通過項目背景與必要性、研究內容、創新點與考核指標、項目實施情況等全方位介紹,讓來賓對這項新生的“茶科技”研發項目有了實質性了解。福建省武夷山生物研究所與茶企簽訂了該項目的成果轉化協議。
項目合作單位科技特派員、武夷學院茶與食品學院副教授石玉濤表示:“項目通過云端服務器與物聯網終端,完成茶園到茶杯的全鏈路打通,全方位連通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為茶產業生產端、經營端提供風向標,同時通過上云縮短茶企業與茶葉消費者的距離,延長茶企業為消費者的服務半徑,在原有存量保持穩定的前提之下拓展增量。”
南平市首批科技特派員、武夷巖茶非遺傳承人、教授級高級農藝師劉國英表示:“以前大家種茶種的是粗茶淡飯的粗茶,現在種的是文化茶、科技茶、生態茶,茶葉品質和品牌的美譽度有了很大提升,茶農的效益也明顯增加,茶產業得到可持續發展。”(福建日報記者 李珂 通訊員 肖博錕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