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12:
人民網評:《永遠在路上》,反腐鼓點與人心向背同頻共振!
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召開前夕,電視專題片《永遠在路上》播出,十八大以來多名落馬高官“集體出鏡”、各類貪腐細節“生動公開”、“老虎”“蒼蠅”自剖“心路歷程”。最后一集《標本兼治》播出之后,許多網友紛紛發出意猶未盡的感嘆。在這個收視率下降的時代,一部電視專題片緣何能引起“全民追劇”熱潮,并引發海內外廣泛討論?
“講故事”的反腐宣傳“深入人心”,專題片本身采訪扎實、案例典型、故事鮮活,顯示出極高的制作水準,警示和教育意義極強。審判現場的聲淚俱下,高墻之下的認罪懺悔,“零距離震撼”呈現給觀眾最直觀的反腐敗成果;紀委干部解疑釋惑,名家大儒論道析理,“多視角剖析”澄清輿論錯誤思想認識。多名因嚴重違紀違法而落馬的高官亮相熒幕現身說法,執政黨這樣一種“自揭家丑”的批評與自我批評,同樣是贏來點贊的重要“加分項”。但更為重要和關鍵的,是專題片以“零容忍”態度正風肅紀、懲治貪腐為主題線索,正契合了全面從嚴治黨的大時代背景,擊中了反對腐敗、建設廉潔政治的共同社會心理。
專題片的“給力”和“震撼”,源自于反腐行動的鏗鏘有力、反腐鼓點的持續強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站在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始終保持反腐敗高壓態勢,堅定不移地依法懲治腐敗。周永康、郭伯雄、令計劃等“大老虎”紛紛落馬,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猜想;15萬多人因違反八項規定精神被問責,扭轉了“法不責眾”心態;立案101.8萬件黨紀政紀處分101萬人,終結了“反腐只是一陣風”的預期;反腐敗增進了群眾獲得感,黨風政風向好也提振了經濟發展和改革攻堅的信心……可以說,反腐敗不僅成為黨心民意的共鳴點、社會共識的凝聚點,更成為行進中國的新起點,改革發展的新動力。
案例是最好的教科書,反面典型是知得失的最好鏡子。“人生都是現場直播,沒有辦法重來”“從小就痛恨貪官,到最后自己成了貪官”……落馬官員在專題片中的那些自我懺悔,在黨員干部和社會輿論中引起廣泛討論。反腐敗不僅僅是反對腐敗干部,更重要是深刻反思、清除滋生腐敗的溫床和土壤。個人對權力失去敬畏之心,制度對個人失去約束和監督功能,是腐敗產生的兩大重要原因。“反腐敗需要標本兼治,而治本的關鍵,在于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唯如此,才能重建個人對制度的敬畏,真正實現從不敢腐到不能腐、不愿腐的徹底轉變。
反腐敗斗爭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當前,風清氣正的全國大氣候已經形成,但局地或有不穩定,不加防范不良作風就會卷土重來。不能腐、不想腐的效應初步顯現,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勢正在形成,但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復雜。一些黨員干部目無黨紀、心存僥幸,稍有松懈,不良風氣又將“濤聲依舊”。一些地方、部門、單位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還易發多發、量大面廣。正因為這樣,全面從嚴治黨任務必須持續保持高壓態勢,絕不允許出現“爛尾”工程,更不能讓腐敗問題和不正之風在群眾身邊反彈回潮。兌現“打鐵還需自身硬”的莊嚴承諾,正是黨和人民群眾的心頭之盼。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義是最強的力量。是得罪成千上萬的腐敗分子,還是得罪億萬人民?這筆政治賬再明白不過。習近平用“人心向背”這四個字,明確回答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要堅定不移反對腐敗”這個大問題。堅定不移地反對腐敗、建設廉潔政治,8800多萬黨員會同13億多人民群眾,定能形成崇尚清廉的時代洪流,贏得一個風清氣正的未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