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10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如是說道。
在講話中,習近平進一步指出,弘揚偉大長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長征路,必須加強黨的領導,堅持全面從嚴治黨,為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而矢志奮斗。
3天之后,也即10月24日,以“研究全面從嚴治黨重大問題”的中共中央十八屆六中全會召開,主題與習近平總書記的上述講話精神契合。
據新華社報道稱,由習近平總書記主持的六中全會,主要議程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報告工作、研究全面從嚴治黨重大問題、制定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若干準則、修訂《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
而在六中全會召開前一周,由中紀委宣傳部及中央電視臺聯合制作的8集反腐專題片《永遠在路上》在央視黃金時段播出,從10月17日起每晚一集,紀錄片不僅以實例揭露落馬官員違紀違法,還有眾多在位時叱咤風云的高官接連在鏡頭前悔罪,專題片播出后,在國內引起強烈反響。
北京大學憲法與行政法研究中心主任姜明安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稱:“專題片的播出,意在在全社會營造中央從嚴管黨、從嚴治黨的濃郁氛圍,在全黨、全社會形成政治共識,展示中央堅持反腐的決心,傳遞出清晰信號,全面從嚴治黨絕不會放松。”
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稱,專題片的播放有一種承上啟下的作用,標志著疾風暴雨式反腐將轉入恒常式制度反腐的新階段。
總策劃“鐘紀軒”,片名有講究
這幾天晚上,姜明安都守在電視機旁看專題片,他坦言專題片對反腐研究者來說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每集都有人物、事例和感受,情節跌宕起伏,多個案件細節首度公開,可看性很強。”
通過專題片,觀眾不僅可以看到白恩培和周本順的奢華住處和所儲存的財物等細節,還看到他們在鏡頭前的懺悔。比如專題片將白恩培受賄內幕一一曝光,講述他如何在云南主政的10年間,頻繁利用礦產、土地和房地產等開發項目收受錢財,妻子張慧清更在其中扮演“極不光彩的角色”。
周本順在鏡頭前懺悔時說:“從小我們吃過很多苦,所以是從貧寒之家出來的,從小就痛恨貪官,到最后自己成了貪官,我感覺這是一個莫大的悲哀。”
姜明安對第五集《把紀律挺在前面》印象尤深:“呂錫文(曾任北京市委副書記)講到她身邊形成的網球圈子、養生圈子、品酒圈子,從收受禮品,到貴重禮品,再到低于市場價2000萬價格購買房子的巨額賄賂,專題片對她違紀違法行為的剖析很深刻。”
中紀委官網的消息稱,專題片攝制組先后赴22個省(區、市),拍攝40多個典型案例,采訪70余位國內外專家學者、紀檢干部,采訪10余位因嚴重違紀違法而落馬的省部級以上官員。
片末演職人員表顯示,《永遠在路上》出品人是現任中宣部副部長兼央視臺長聶辰席,總監制孫玉勝、李挺、黃傳芳,以及監制楊華、總制片人耿志民、總編導王曉清均來自央視,總撰稿人史文杰、撰稿人王少偉、陳治治則來自中紀委機關報《中國紀檢監察報》。
總策劃“鐘紀軒”并非首次出現,2014年12月的電視專題片《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落實八項規定精神正風肅紀紀實》亦是由“鐘紀軒”做總策劃。“鐘紀軒”乃“中紀宣”的諧音。2014年3月,中紀委宣布組建宣傳部,原先由辦公廳負責的新聞發布工作改由宣傳部承擔。
值得一提的是,中紀委近年來采取了一系列舉措與民眾進行互動,諸多高級官員被查處消息不再依靠傳統的新華社首發,而是由中紀委官網第一時間先行發布。
除此之外,中紀委高層在電視、網絡視頻中頻頻出鏡,解讀反腐政策。中紀委網站則自辦欄目,邀請各界名人說反腐,并在央視播放教育片《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紀錄片《鑒史問廉》等。
此次專題片,《永遠在路上》的名字亦頗有講究。時代周報記者注意到,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懲治腐敗和從嚴治黨等問題上,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永遠在路上”這一關鍵詞匯。
2014年3月9日,在當年的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安徽代表團審議時就強調,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2015年1月,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五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永遠在路上”。
今年1月12日,在十八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回顧總結了3年來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取得的重大成效,深刻分析依然嚴峻復雜的形勢,明確提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目標任務,“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
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稱,專題片的播放有一種承上啟下的作用:“承上是指十八大以來,中央全面從嚴治黨和反腐敗總體成果的一種展示;啟下是指奠定六中全會以后從嚴治黨的基本基調和思想方向,標志著疾風暴雨式反腐將轉入恒常式制度反腐的新階段。”
老虎蒼蠅一起打,巡視、派駐收效顯著
自十八大以來,“老虎蒼蠅一起打”的反腐風暴席卷官場。
2012年11月15日,在新一屆政治局常委見面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以“打鐵還需自身硬”的表態,強調“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要解決“一些黨員干部中發生的貪污腐敗、脫離群眾、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問題”。
兩天后,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說:“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黨堅強有力,黨同人民保持血肉聯系,國家就繁榮穩定,人民就幸福安康……”
回首三年多來,習近平總書記講得最多、最深刻的問題,就是從嚴治黨。黨的工作任務繁重,從嚴治黨從何抓起?
2012年12月4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央政治局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
“八項規定”的內容不過寥寥數百字,卻在國內外產生深遠影響。中紀委官方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31日,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已累計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近14萬起,黨風政風民風明顯好轉。
2013年11月9-12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京召開,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改進中央和省區市巡視制度,做到對地方、部門、企事業單位全覆蓋。”
中紀委的另一個影響深遠的布局,是巡視的全覆蓋和派駐機構的全覆蓋。自2013年5月中央首輪巡視啟動以來,中央巡視已開展了十輪,130個組次巡視組對213個地方、單位進行了巡視,實現了31個省區市、中管國有重要骨干企業和中央金融機構已經全部被織進黨內監督的大網。
專題片《永遠在路上》提到,山西塌方式腐敗問題之所以被揭露和查處,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央的巡視工作發揮了從嚴治黨的利劍作用。除了山西塌方式腐敗,衡陽人大代表賄選案、南充拉票賄選案都是巡視時發現的。被查處的中管干部中,超過一半的問題線索也是由中央巡視組移交的。
值得一提的是,歷史上從未被派駐紀檢組的中央辦公廳、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中央統戰部、全國人大機關、國務院辦公廳和全國政協機關,也被派駐了由中央任命的紀檢組組長。
據中紀委網站公布,2013-2016年9月,中國紀檢監察機關共立案101.8萬件,101萬人受黨紀政紀處分,查處范圍覆蓋31個省區市,亦包括中央黨和國家機關、國企和金融單位。
至今被調查的中管干部共計109人,而從2016年以來發布的中管干部黨紀處分通報看,近八成有違反中央“八項規定”問題。
打老虎固然有震懾作用,但蒼蠅亂飛,其害如虎。早在2013年初召開的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習近平就明確提出,既堅決查處領導干部違紀違法案件,又切實解決發生在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
按照中央部署,快查嚴處吃拿卡要、雁過拔毛、與民爭利等典型問題,下大氣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成為十八大以來紀律審查工作的一個重點。2016年初召開的十八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在部署年度工作任務時,首次將“堅決整治和查處侵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單列一項。
紀委的“自己人”在反腐浪潮中也不能幸免。去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紀委書記王岐山曾披露,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紀檢監察系統共處分違紀干部3400多人,中紀委機關查處處置14人。
中紀委副書記吳玉良在今年年初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2015年,各級紀委處分違紀違法紀檢監察干部2479人。這一數字比2014年增加近1000人。
習近平總書記曾先后在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提出要解決“誰來監督紀委”問題、三次全會上提出要解決好“燈下黑”問題、五次全會上要求紀檢機關“清理好門戶”。
去年9月23日,中紀委召開前所未有的高規格的紀檢監察干部監督工作座談會,王岐山強調“嚴管就是厚愛,信任不能代替監督,要用嚴明的紀律管住自己”。
“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
“打老虎”、“拍蒼蠅”、查腐敗、抓作風……十八大以來,中紀委的高壓反腐使得這些詞匯炙手可熱。
在竹立家看來,回顧三年多的反腐歷程,可以發現一條清晰的反腐路線圖,即“兩個沒有變”,中央堅定不移反對腐敗的決心沒有變,堅決遏制腐敗現象蔓延勢頭的目標沒有變。
在國內堅持高壓反腐的同時,反腐敗國際合作力度也在持續加大。三年多來,從亞太經合組織會議到G20峰會,從《北京反腐敗宣言》到《二十國集團反腐敗追逃追贓高級原則》,從百人“紅色通緝令”到“天網行動”,中國在國際反腐敗領域話語權不斷增強,一大批外逃腐敗分子被緝拿歸案,不敢逃的氛圍初步形成,向全世界釋放出一追到底的堅定決心。
美國前財長保爾森在《永遠在路上》受訪說:“我很贊賞習近平主席的舉措,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沒有什么是比腐敗更為嚴重的損失和隱患,所以反腐至關重要,我認為這將是一場持久戰。”
2014年以來,中央反腐敗協調小組國際追逃追贓工作辦公室成立,以往以緝捕和抓捕潛逃在外的職務犯罪嫌疑人為目標的“獵狐”行動,有了更大的名頭“天網”,由中紀委、最高法、最高檢、外交部、公安部等單位共同負責。
中紀委網站在2015年4月更是公布了100名涉嫌犯罪的外逃國家工作人員和重要涉案人員名單,國際刑警組織為其發布最高級別的“紅色通緝令”。
中紀委網站披露的數據顯示,通過開展“天網”行動,已從70余個國家和地區追回外逃人員1900余人,追贓金額70多億元;集中曝光“百名紅通人員”,目前已有35人落網。
這與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五次全會上的講話相吻合:“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嚴肅查處腐敗分子”。
治本之策,扎緊制度的籠子
無論從高層傳遞的信號,還是長期研究反腐的專家學者口中,行治本之策,構建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體制機制,才是未來努力的方向。
在姜明安看來,10月20日晚播出的紀錄片第五集《把紀律挺在前面》是六中全會的點睛之筆,“全面從嚴治黨,絕不僅僅只是反腐敗,而是要把紀律挺在前面,靠紀律和規矩管住全黨,防患于未然”。
片中引述中紀委書記王岐山2015年9月在福建調研時指出的:監督執紀有4種形態,批評和自我批評要經常開展,“咬耳扯袖、紅臉出汗”成為常態,在違紀問題的處理中,黨紀輕處分和組織處理要成為大多數;對嚴重違紀的重處分、作出重大職務調整應當是少數;而嚴重違紀涉嫌違法立案審查的只能是極少數。
“把紀律挺在前面,這是我們現在工作一個重大的變化。在關注大案、遏制腐敗蔓延的同時,也要抓早、抓小,實際上就是防患于未然,不要讓我們的黨員包括領導干部走到嚴重違紀這樣一個程度。”片中引述中紀委案件審理室主任羅東川所說:“從長遠來講,它的意義比抓貪腐大案意義應該要更大。”
“什么詞語能夠同時容納民間的期待和中紀委的工作方向?是制度,從嚴治黨,要固化成制度。”姜明安這么說,他本人曾在兩任中央紀委書記征求反腐對策的座談會上提出制定行政程序法典的建議。
謀求治本之策,制度的籠子正越扎越緊。2015年8月,中共中央印發了《中國共產黨巡視工作條例》,從當前形勢任務出發,強調“落實中央巡視工作方針,聚焦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發現問題,形成震懾”;同年10月,中共中央印發《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并已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三部條例被視為加強紀委的獨立性和權威性的制度保障。特別是修訂后的巡視條例,使十八大以來有利于巡視“利劍”作用的新做法被制度化。
2016年6月28日,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問責條例》。7月19日,中紀委書記王岐山在《人民日報》發文談《問責條例》時再次強調:“動員千遍不如問責一次。”
“《問責條例》標志著全面從嚴治黨由動員階段進入問責階段。”姜明安說,他認為,下一步的反腐必須轉入制度化反腐軌道,推進制度反腐,關鍵還在于反腐的法治化和法治化反腐。
竹立家也認為,反腐需要從調查和處理案件轉向制度建設:“制度反腐主要解決不易腐、不能腐的問題,治本之策,除了推動黨內治理體系的現代化,更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