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中國人民銀行印制科學研究所招募數字貨幣研發人員的消息登上各大財經媒體的頭條。這意味我國央行對數字貨幣的研發工作已步入正軌,用不了多久,央行可能就要推出法定數字貨幣,代替現在老百姓手中的一張張人民幣紙幣。未來的某一天,當我們到銀行取錢時,大堂經理或許會笑容可掬地問:請問您是取實物現金,還是取數字貨幣?那么,央行為什么要推出虛擬的數字貨幣?數字貨幣與比特幣、Q幣有啥不同?數字貨幣面世后,紙幣還花的出去嗎?
數字貨幣方案已完成兩輪修訂
近日,有媒體從中國人民銀行直屬單位2017年度人員招聘崗位需求中發現,央行直屬的印制科學研究所將招錄6名具有碩士或博士學歷的專業人士,從事數字貨幣及相關底層平臺的軟硬件系統的架構設計和開發工作,以及數字貨幣中所使用的關鍵密碼技術,對稱、非對稱密碼算法、認證和加密等。具有系統架構設計經驗、區塊鏈技術開發或應用經驗、大數據平臺開發經驗者優先。招聘條件顯示,應屆生或社會在職人員均可,并且社會在職人員戶口不限。
隨即,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籌備組組長、科技司副司長姚前公開表示,央行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的原型方案已完成兩輪修訂。姚前稱,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的目的是替代實物現金,降低傳統紙幣發行、流通的成本,提升經濟交易活動的便利性和透明度,至于何時能推出中國的法定數字貨幣,現在并沒有一個時間表。招聘需求的發布和姚前的表態是央行自今年1月20日表示已成立專門研究團隊、爭取早日推出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以來,時隔10個月再度釋放明確信號,表明要堅定不移推行法定數字貨幣的立場。
事實上,央行對數字貨幣的研究從兩年前已經開始。人民銀行從2014年起就成立了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的專門研究小組,對數字貨幣相關問題進行前瞻性研究,論證央行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的可行性。2015年又充實力量,對數字貨幣發行和業務運行框架、數字貨幣的關鍵技術、數字貨幣發行流通環境等進一步深入研究,形成了人民銀行發行數字貨幣的系列研究報告。這些研究成果,有的已經向國家知識產權局遞交了專利申請書,有的則以專題形式擇要在《中國金融》發表。今年1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討會召開,央行表示要進一步明確央行發行數字貨幣的戰略目標,做好關鍵技術攻關,研究數字貨幣的多場景應用,爭取早日推出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
數字貨幣風潮席卷全球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深入發展和移動支付場景越來越多,世界各國都在研發自己的法定數字貨幣,積極擁抱無現金化時代。
丹麥在“無現金化”方面走在了全球的前列。從2014年開始,丹麥中央銀行已決定停止印刷紙幣,取而代之的是電子支付。據獨立支付業務運營商WorldPay的報告顯示,銀行卡支付已經成為丹麥的主導型支付方式。2012年,丹麥就已實現了84.2%的交易均通過銀行卡完成。同時,電子錢包支付增長顯著,三分之一的丹麥人使用丹斯克銀行的“手機付款”應用軟件。因此丹麥政府計劃從2016年1月開始,服裝店、餐館以及加油站等商戶就可以拒絕接受現金,不過這項提議還在等待議會投票通過。
丹麥的鄰居瑞典正在研究何時推出“電子克朗”。就在本周11月18日,瑞典央行副總裁塞西莉亞稱,瑞典央行將考慮各種問題,包括技術、法律、實施和安全問題,并期望在兩年內作出是否發行“電子克朗”(ekrona)的決定。塞西莉亞表示,央行有信心,經過兩年的評估階段后,就將禁止流通實物現金,成為第一個完全使用“數字現金”的社會。
今年1月2日,英國央行總出納維多利亞·克萊蘭表示,英國央行也在研究考慮是否由央行來發行數字貨幣,目前研究工作還處于初級階段。英國央行首席經濟學家安迪·霍爾丹表示,改用數字貨幣將是“偉大的技術大躍進”。美聯儲近幾年來也在不斷深入分析數字貨幣,研究其特性、影響、背后的技術支持和對數據進行分析。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錢佳琪等人指出,從貨幣發展趨勢來看,貨幣本身所表現的具體形態在不斷發生著變化,貨幣越來越向一種符號的方向去發展,貨幣本身不一定非得要有價值。貨幣由實物貨幣逐漸向信用貨幣轉型。這是數字貨幣能夠取代紙幣的根本原因。
數字貨幣不是比特幣,也不是Q幣
提到數字貨幣,許多人最先想到比特幣,還有人會聯想到騰訊發明的Q幣或者網絡游戲中的游戲幣。雖然它們的名字都帶“幣”,都采用數字符號記錄,都能在特定環境中兌換一些商品,嚴格意義上說,它們都是虛擬商品,或者中間商品,不具備法定貨幣的購買能力,與央行官方發行的法定數字貨幣有著天壤之別。
比特幣交易平臺火幣網創始人李林表示,相較于傳統資產管理與支付體系,比特幣等數字貨幣的不同在于它的資產發行、交易為自組織、去中心化,通過技術而非中心機構解決了在虛擬經濟體系中的信任問題。也正是因為比特幣的產生、交易都是自組織的行為,因此它的運行缺乏統一規劃,價格波動起伏很大,也難于監管,現在幾乎淪為不法分子洗錢的工具。從目前央行規劃來看,擬發行的數字貨幣依然屬于“有中心”的貨幣。姚前明確表示,根據現行人民幣管理原則,法定數字貨幣的發行和回籠基于“中央銀行-商業銀行”的二元體系來完成,中央銀行負責法定數字貨幣的發行與驗證監測,商業銀行從中央銀行申請到法定數字貨幣后,直接面向社會,負責提供法定數字貨幣流通服務與應用生態體系構建服務。
了解了數字貨幣與比特幣的區別,那么,數字貨幣與我們常用的支付寶、微信支付或者手機銀行又有啥不一樣呢?央行姚前日前在《中國金融》撰文指出:“目前,我國基于電子賬戶實現的支付已經十分普遍,然而這種方式本質上還只是一種現有法定貨幣的信息化過程,還不能稱做嚴格意義上的數字貨幣。數字貨幣作為法定貨幣必須由央行來發行,其本身就是貨幣而不僅僅是支付工具。”用通俗的話解釋,數字貨幣相當于央行給你一個現金紅包,而不是一個用于支付的二維碼。
數字貨幣與紙幣共同流通
國金證券的分析師魏立預測,數字貨幣是大勢所趨,我國央行存在他國數字貨幣競爭競爭的壓力,同時人民幣國際化的需求也加速了我國數字貨幣的推出進程,我國央行數字貨幣最快可能會在1-2年內推出。
姚前對現行的數字貨幣理念進行梳理,提出了我國法定數字貨幣的7個系統設計理念。一是在線與離線。目前實際運轉的電子貨幣系統基本都是在線模式。中國法定數字貨幣的發行與流通應能夠同時支持在線與離線并行的方式。為了設計的簡明,在線/離線需要有不同的規范和流程。二是便捷與安全。便捷性與安全性之間如何權衡是一個重大問題。為了提高效率,增加便捷性,在安全機制上,大額與小額的處理有可能需要區別對待。三是實名與匿名。數字貨幣可以實行實名制,也可以實行匿名制,也可以是兩者結合。中國法定數字貨幣的設計考慮是“前臺自愿,后臺實名”。四是交易與數據分析。在大數據、云計算環境下,交易安全已不完全依賴傳統的身份認證體系,通過客戶行為分析來保障交易安全、規避風險,這一方向值得高度關注。加強客戶行為分析,是央行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的重要考量。宏觀上,數字貨幣可以做大數據分析,但微觀上不可侵犯合法用戶的隱私。五是與銀行賬戶的關聯。目前運營的電子貨幣系統大都基于銀行賬戶,而純數字貨幣系統則不一定與銀行賬戶關聯。六是生態體系建設。七是對區塊鏈技術的期待。區塊鏈技術是下一代云計算的雛形,備受各方矚目,但作為成熟的企業級應用案例尚不多見。
姚前表示,在較長時期內,數字貨幣和紙幣將并存流通。對于普通百姓來說,未來到銀行取錢時,既可以選擇兌換實物現金,也可以選擇兌換數字貨幣。央行副行長范一飛透露,數字貨幣的發行仍離不開“中央銀行-商業銀行”的二元模式,這樣更容易在現有貨幣運行框架下讓法定數字貨幣逐步取代紙幣,而不顛覆現有貨幣發行流通體系。
記者 張品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