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新聞中心于3月7日(星期二)10時45分在梅地亞中心多功能廳舉行記者會,邀請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副部長張桃林就“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新華網、中國政府網現場直播,敬請關注。(完整視頻點擊)
主持人 鐘雪泉
各位記者朋友,上午好。歡迎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的記者會。今天,我們非常高興地邀請到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先生、副部長張桃林先生、新聞發言人葉貞琴先生,圍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題回答大家關注的問題。有請韓部長。[ 2017-03-07 10:55 ]
韓長賦
新聞界的朋友們,大家上午好。十分高興在這里跟大家進行交流,也感謝大家對農業的關心和支持。2016年,我國農業保持穩中有進、穩中向優的良好態勢,農業生產穩定發展,農民收入穩定增加,農業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農村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為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了基礎支撐。[ 2017-03-07 10:56 ]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對2017年的“三農”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我們將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培育農業和農村發展新動能,著力鞏固當前農業的好形勢,為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作出我們的努力和貢獻。下面,我和張桃林副部長和新聞發言人葉貞琴同志愿意回答大家的提問。謝謝。[ 2017-03-07 10:57 ]
人民日報記者
我有一個問題。今年中央下發了新世紀以來指導“三農”工作的第14個1號文件,我注意到1號文件里提到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主線,請問農業部在這方面有什么考慮和安排,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改什么,怎么改?謝謝。[ 2017-03-07 11:05 ]
韓長賦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全局性、方向性的問題。大家都知道,我們國家農業經過了“十二連增”,應該說總量問題得到了比較好的解決。但是,結構性矛盾突出、供求關系發生了新變化、同時城鎮化加快、人們的消費結構和水平也明顯提高,一般的農產品不缺,但是優質、綠色農產品是不足的。還有,我們有的品種供大于求,但有的品種供給不足,比如供大于求的、庫存增加的像玉米。另外,從國際上看,我國農業發展也面臨著嚴峻的國際競爭,這是我們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也是必然。[ 2017-03-07 11:08 ]
所以,中央提出要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習近平總書記講,這是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要解決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適應市場需求,改善農產品的供求關系。二是提高農業的質量和效益,增加農民的收入。三是促進農業轉型升級,提高競爭力。過去的農業結構調整,是在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進行的,主要是通過行政推動;這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是用市場的手段,用改革的辦法,通過引導市場主體行為,促進結構調整。去年根據中央的部署,這項工作已經開始了,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今年的1號文件對這一方面的工作又作出了新的部署,2017年農業部已經就此提出了具體的政策措施,這是我們的工作主線。在具體措施方面,我們主要是抓好以下五件事。[ 2017-03-07 11:13 ]
一是去庫存。我前面講過,改善供求關系,主要是減玉米。2016年,已經調減了近3000萬畝,今年還要繼續增加。所以,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講到,要繼續適當調減玉米種植面積。我們希望今年能夠調減到4000萬畝,而且我們評估了一下,今年由于實行玉米收儲制度的改革,玉米價格向市場回歸,所以也會引導農民進一步調整結構。二是補短板。就是要補齊優質品種、短缺產品、生態環境的短板。比如我們要振興奶業,增加大豆生產,發展綠色生態、環境友好型農業。三是增效益。農業的效益問題關系競爭力,也關系農民的利益。現在一方面農業生產的成本“地板”抬升,另外一個方面,大宗農產品價格“天花板”在下降,所以效益和增收的空間受到擠壓,要在這個方面采取措施,特別是大力推進節本增效和適度規模經營,再就是拉長農業的產業鏈。總之,要通過節本增效,降低生產成本,減少流通成本,提高農業效益。[ 2017-03-07 11:16 ]
四是育主體。就是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包括農村的職業農民,也包括返鄉下鄉的農民工、大學生、科技人員和退伍軍人,農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發揮適度規模經營對結構調整的引領作用。五是增動能。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深化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的改革。二是發展農村的新產業、新業態,比如農產品加工、農村電商,還比如休閑農業,通過這些方面來激發活力,增加動力。這五個方面是我們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措施,當然還有一點要注意,就是調整結構絕不意味著放松糧食生產,總體上還要保持糧食產能穩定,尤其是不能削弱糧食生產能力。謝謝。[ 2017-03-07 11:18 ]
中央電視臺記者
我們在農村采訪的時候發現,像秸稈焚燒、養殖場的糞污亂排、農藥化肥等過量施用在農村還普遍存在,我們看到很多農業農村環境污染的情況。請問韓部長,農業部在這方面有哪些辦法和措施來改善這些問題?謝謝。[ 2017-03-07 11:19 ]
韓長賦
這個問題提得好。近年來,我國農業持續穩定發展,我們在為老百姓提供豐富多樣的農產品的同時,也產生了大量的副產品,就是剛才你講到的這些現象確實存在。我們養殖規模是巨大的,肉類產品是世界第一,8000多萬噸肉類產品,一年生豬的飼養量大數接近12億頭,禽類一年中出欄130多億只,每年產生的畜禽糞污,包括屠宰場清理糞污產生的污水30億噸,秸稈8億多噸,還有大量的農膜沒有回收,這些東西處理不好,是污染、是煩惱,當然處理好了也是資源。[ 2017-03-07 11:29 ]
農業的環境問題已經成為一個突出問題,擺在我們面前。近年來,農業部會同有關部門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先后出臺了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的總體規劃,還有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年,我們提出并打響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提出“一控兩減三基本”的目標。所謂“一控兩減三基本”,就是控制農業用水總量,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量,實現畜禽糞便、廢舊農膜、秸稈等得到的基本處理,主要是資源化利用。經過努力,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2016年,已經在全國實現了農藥使用量零增長,這也是第一次,以后還要降。化肥使用量接近零增長,因為化肥一直是增加的,有些省化肥使用量已經實現了零增長。糞污的處理和利用率也從2012年的50%達到了去年的60%。下一步,我們將把綠色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手抓資源保護,一手抓廢棄物的治理,要努力把農業資源過高的利用強度緩下來,把面源污染加重的趨勢降下來。具體來說,要推動開展五大專項行動:[ 2017-03-07 11:31 ]
第一個行動是畜禽糞污治理行動。去年,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討論了六件關系民生的事情,其中一件就是養殖業的糞污處理。怎么改善人們的民居環境?我們的目標是今年開始,一年試點、兩年鋪開、三年大見成效、五年全面完成。就是說,要經過五年的努力,使全國的規模養殖場糞污都能無害化、資源化利用。今年我們采取幾項措施:一是首先在100個畜牧養殖大縣開展試點。二是正在研究出臺制度性措施,就是規模養殖場必須承擔治理污染的責任,把它作為一個市場準入,當然國家會支持建設這方面的設施和開展處理工作。三是在財政上采取先建后補,支持第三方治理等措施,進行糞污收集、儲存、運輸、處理,包括怎么樣把它能夠施用到農田里去的一些措施。[ 2017-03-07 11:39 ]
第二個行動是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很多同志都知道,我們化肥用得多,主要是園藝作物用得多,水果、蔬菜、茶葉這些園藝作物化肥用量占比達到了總用量的40%,就是大概40%用于園藝作物,40%不到用于糧食和大田作物,還有接近20%用在綠化、工業方面。所以,推進這些方面的化肥減量是一個重點。另外,大家最關心的是菜籃子產品、水果、蔬菜,我們把它們作為農產品質量提升的抓手。今年,首先在果菜茶的核心產區,知名品牌的生產基地來推廣,力爭到2020年使果菜茶的化肥施用量比目前減少50%以上。[ 2017-03-07 11:40 ]
第三個行動是東北地區秸稈處理行動。東北是玉米主產區,東北人講,苞米稈子漫山遍野,怎么處理?我們進行專項研究,通過機械化還田,支持開展飼料化、基料化,比如搞食用菌,還有能源化,比如支持秸稈發電,支持企業探索產業化的利用機制。第四個行動是以長江為重點的水生生物保護行動。大家都知道,長江經濟帶發展是我國新的發展大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就是首先要保護環境、保護生態。這些年來,長江的水源生態、魚類生態還存在很多問題,漁業的過度捕撈、運輸方面的采礦、工業污染等都對水生生物有影響。從農業方面來說,要完善休漁禁漁制度,推進漁民轉產轉業。從今年開始,率先在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實行全面禁捕,然后在長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進行全面禁捕;在通江湖泊和其他重要水域實行限額捕撈制度。[ 2017-03-07 11:42 ]
第五個行動是農膜回收行動。在一些地區減少地膜使用,推廣使用適當加厚、便于機械化回收的地膜,同時采取以舊換新的財政補助政策,鼓勵農民回收地膜。總之,農業生態環境問題關系農產品質量安全、關系城鄉居民的居住環境,也關系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們會放在突出位置,采取切實、有效、可操作的措施,來努力加以解決。謝謝。[ 2017-03-07 11: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