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落實科研經費和項目管理制度改革,讓科研人員不再為雜事、瑣事分心。請問萬部長,科技部將如何改善科研經費管理,更好地激發科研人員積極性?謝謝。
萬鋼:
科研經費改革是國家科技計劃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科研經費怎么用好、用的有效,同時又要減輕科技人員在科研經費管理上的繁事瑣事,一直是科技界關心的事情。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科技人員代表提出了很好的建議。去年5月30日召開了科技創新大會,6月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就研究了關于進一步完善科研經費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此后中央對此進行了專題研究。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見》。文件提出進一步完善科研經費管理的具體措施,比如,如何給予科研項目承擔單位更大的自主權,包括自主調劑科研項目預算、自主確立勞務費比例、自主安排科研人員的績效獎勵、自主支配項目的結余資金、自主決定差旅會議標準、自主使用橫向經費以及自主轉化科研項目成果等。
為減輕科研人員在項目經費預算和財務管理方面的負擔,從繁雜的預算編制、費用報銷等事務性工作中解脫出來,所在研究單位和課題組可以配置科研財務助理,協助做好各項經費支出的工作。財務助理費用,可以從科研單位的間接費當中支出,也可以從科研項目勞務費中支出。這樣的話,有專人幫助科學家做一些像出差報銷、購買、填表等事情,把科研人員的時間留出來,可以更好得集中精力做科研。
同時,我們還進一步要求對科研項目經費進行規范管理,強調支出公開透明,強調法人責任,減少檢查評審。科研人員認為繁事瑣事多,還有一個檢查多、評審多的原因。這是由于分頭管理造成的。現在,我們在整個管理措施上,把各部門需要檢查的內容集合起來,每年減少檢查次數,減少檢查項目比例,加強統籌協調來改進檢查方法,共享檢查結果,減輕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的負擔。總的來說,今后的做法就是在服務上做加法,在檢查上做減法,在管理方面更多賦予高校、院所自主權。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記者:
萬部長您好,我想問一個問題,還是關于人工智能。您剛剛在說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的時候提到了一些,但是今年是人工智能首次進入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當中,請問有哪些具體的規劃和措施推動中國人工智能的發展?謝謝。
萬鋼:
您剛才說得對,人工智能在重大項目部署上已經涉及到一些,剛才和大家介紹了一下,主要是講總體部署。人工智能是我們長期關注的領域,這次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到了人工智能。多年來,科技部通過“863”、“973”、科技支撐計劃等一系列科技計劃,積極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在關鍵技術攻關方面,重點支持了智能計算機系統、智能機器人、自動信息處理,在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智慧城市等方面也支持了一批項目。我們的企業也很給力,大家看到了比如阿里巴巴、百度、騰訊、華為,他們都在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大家已經在市場上看到了一些。江蘇衛視《最強大腦》節目,有幾位最強選手和人工智能PK,引起廣泛關注,AlphaGo也是如此。人工智能確實取得了很快發展,它將會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改善我們的生活,特別是在精準醫療、養老服務等方面會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下一步,我們要面對這些新形勢,特別近幾年以來,在深度學習關鍵技術、跨界融合的信息技術、人機協同的操作和控制方面,在群體智能和開放研究方面下力氣。我們正在集聚科技界、企業界的專家和創新型企業,包括一些年輕的創業者共同制定促進中國人工智能創新發展的規劃。這個規劃旨在推動人工智能在經濟建設、社會民生、環保事業、國家安全等方面的應用。同時,國家還要打好基礎,中央財政將設立一個專項,主要是在基礎研究、核心關鍵、共性技術上下功夫。這個研究必須是開放的,將來會有知識交流的平臺,有開放的知識共享平臺,要建立開放的軟件平臺、開源的硬件平臺,以及專業化眾創空間。這個規劃目前我們正和相關方面共同起草,估計兩會以后很快就會和大家見面。
臺灣旺旺中時媒體集團旺報記者:
在李克強總理提出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下,有越來越多的臺灣青年到大陸來創業。就我采訪的經歷了解,有些臺灣高科技或高技術團隊對于大陸在知識產權或者專利的保護上不夠嚴謹,因而產生一些疑慮,甚至有一些卻步。請問部長如何看待這個情形?另外,今年在兩岸青年的互聯網創業方面,會不會出臺什么新的政策措施?謝謝。
萬鋼:
臺灣青年越來越多的活躍在大陸創新創業的舞臺上。我去年參觀、考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下10次,特別是在廣東、福建、上海、北京、成都,都看到了來自臺灣青年的創新創業團隊。給我留下很深印象的蟻族眾創空間,他們稱自己是辛勤的螞蟻,創造了很多成果。我當時很有感觸,說來到蟻族眾創空間,感受到了大家的勤奮和智慧。他們給我展示了手機自拍、可以自動走的小型機器人,簡單、實用。臺灣青年在大陸創新創業有很大的空間,我們很歡迎臺灣青年人能夠來到大陸創新創業。因為大家語言相通、習俗相近,都有自己創新的夢想、創業的愿望,能夠來一起開創自己的事業。
青年人互相交流、互相幫助,實行眾創共贏。他們創新思維之間的溝通,提高了他們創新的效率,這些臺灣青年已經融入了大陸青年的創新隊伍。我經常問他們碰到了什么困難?他們的困難,基本上是融資、市場、創業輔導等方面。目前,各個眾創空間的創辦者也給他們很多支持。我想大家融聚交匯在一起會更好,我們所有的政策都是一視同仁的。
臺灣有些科技企業擔心,大陸知識產權方面的問題。去年一年當中,我們進一步加大了知識產權保護的執法力度。從知識產權的創造方面來說,我們的授予專利、申請專利,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有效專利保有量已經占世界第三,超過了110萬件。現在,更多的專利正在被創造出來,創造專利的人會更加珍惜專利,更多的企業正在走上創新發展的道路,他們將切身體會到創造知識、創造技術的不易之處,也會更加尊重知識產權。
所以,無論從知識產權創造的環境,還是知識產權運用的管理、知識產權使用的保護等方面,形勢都越來越好。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我們技術交易量頭一次超過了萬億,達到11000多億,全國有33萬多個技術交易合同項目正在實施過程中,使知識產權交易有一個成熟的市場交易系統。這也有利于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和保護。
深圳衛視記者:
國家“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要把北京、上海建設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深圳的定位是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您也曾多次到深圳調研,對深圳的情況非常了解,深圳高科技在源頭創新能力上相對不足,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嚴重欠缺,這也成為制約深圳建設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的突出短板。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國家要部署建設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對于深圳這樣一個高科技產業相對比較發達的城市來說,國家在這方面會不會有所考慮和傾斜,下一步科技部對深圳建設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有何期待和希望,在區域創新發展方面有何部署和考慮?謝謝。
萬鋼:
深圳是改革開放的前沿、科技創新的前沿,也是高科技產業發展的重鎮,對我國高科技產業化起了重要的引領作用。深圳有一大批改革開放以來成長起來的高新技術企業,比如華為、中興等。深圳在高科技產業上走出了一條自己的道路,無論在集成創新、引進吸收消化再創新和原始性創新方面都作了大量努力。所以,深圳在以高新技術推動經濟轉型發展方面,給全國起了一個帶頭作用。深圳自己定位于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也是考慮了深圳的實際情況。
科技創新需要積累,特別是基礎研究。深圳方面一直都期望有一批高校院所到深圳落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比如清華大學在深圳建立了研究院,中科院也在深圳建立了研究院,特別是來自于香港的一些大學也在深圳建立了研究院。深圳自己也建立了一些大學。
關于重大科研基礎設施,這幾年也取得積極進展。在深圳周邊,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連續出了一批科技成果,中科院建設了中國散裂中子源,今后還會有更多的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科學工程在那兒建設起來。深圳正在努力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按照國家要求在產業發展、人才培育、科研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我們一直和廣東省、深圳市密切溝通,互相支持,相信深圳一定會在實現自己的定位目標上做得更好。
我特別要談談,深圳發展還有一個特殊優勢,就是深港合作。深港合作不僅在經濟合作方面,而且在科技合作上也有很大的空間和優勢。很多香港青年人開始到深圳創業,大疆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汪滔就是香港科技大學畢業的。他可以充分利用香港科技創新的優勢,使香港的科技成果在深圳開花結果。所以,深圳優勢很多。深圳還有很大的發展前途,我們也期望深圳在科技創新前沿上、在建設創新型城市的發展方面取得更多的成績,能夠發揮更大的創新示范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