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幕】2014年1月 內蒙古 興安盟
【解說詞】
距離2014年春節還有五天的時候,習近平總書記冒著零下30多度的嚴寒,來到興安盟林區困難職工郭永財家中。
【字幕】2014年1月26日 內蒙古興安盟 習近平總書記慰問困難林業職工
【同期】習近平總書記
對祖國作出貢獻的我們林業工人,黨和國家都不會忘記。
【解說詞】
民生領域的改革始終堅持“社會政策托底”,牢牢守住民生底線。
目前,1800萬城鎮低保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正在完善;900多萬城鎮登記失業人員的免費職業技能培訓正在開展。
【字幕】2016年1月18日 中央黨校 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
【同期】習近平總書記
不斷把“蛋糕”做大,把不斷做大的“蛋糕”分好,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調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解說詞】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先后出臺了《關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關于激發重點群體活力帶動城鄉居民增收的實施意見》、《關于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等重要文件,開展了縣以下公務員職務與職級并行制度、居住證制度、城鄉住戶收支調查一體化制度等專項改革。
2013年以來,城鄉居民收入年平均增長7.4%,實現與GDP增長基本同步;收入差距逐步縮小,基尼系數從2013年的0.473下降到2016年的0.465。發展成果在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解說詞】
進不去的城市,回不了的鄉村。
在億萬農業轉移人口的身上,既體現著中國社會變革的活力,也體現著變革進程中亟待解決的難題。
2014年6月,中央深改領導小組審議通過了構建新型戶籍制度的綱領性文件,戶籍制度改革全面提速。新型城鎮化建設有了更深刻的內涵——不是讓農民簡單地進城,而是要真正共享城市公共服務。
【同期】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首席經濟學家 李鐵
戶改實際上是十八大以來,我們推進新型城鎮化中最重要的一次改革。它涉及到大概2.8億的在城市打工的農民工。要解決他們的公共服務問題,使他們能把根扎在城市,又能解決城市的各種消費需求,來帶動城市的發展。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改革。
【解說詞】
一個薄薄的戶口本背后,是厚厚的利益。要讓農民工和其他打工者進入城市,享受城市公共服務,必然會有不同的聲音。
【同期】公安部副部長 黃明
戶籍制度改革,如果說是公安在戶籍上做改革,那是很方便的事情,但是由于戶口背后負載著太多的利益,關系到眾多的領域,它就需要配套改革。這是總書記、黨中央在親自抓的,如果僅僅是靠公安部門是推不動的。
【解說詞】
改革首先填平了城里人與農村人之間的身份鴻溝,又分別統一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讓社保制度的公平性顯著增強。
改革實行了人、地、錢掛鉤的配套政策,健全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同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機制,調動城市政府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的積極性。
在特大城市尤其是超大城市,由于資源環境承載力所限,仍然要嚴格控制人口規模,但同時,開辟了一條公開透明的落戶通道,建立起積分落戶制度。
2013年,廣州試行積分入戶政策,對申請人年齡、學歷、居住證、繳納社保等多項指標打分,在總排名中誰的積分高,誰就優先入戶。已經在廣州“漂”了多年的韓秋蘭試著提出了申請。
【同期】廣州番禺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護士 韓秋蘭
很榮幸一下子就給我過了。有了戶口之后,我孩子的問題解決了,然后我也有了更好的工作。
【解說詞】
重大改革,也需要細微切口。
戶籍制度改革的小切口就不少。
【同期】公安部副部長 黃明
解決無戶口人員的登記戶口問題,開始有一些政策上的障礙??倳浀膽B度非常明確,不管是什么時候、什么原因造成的,都要全面解決這個歷史遺留的問題,讓每一個公民都能依法登記戶口。他還關心異地辦理身份證的問題,要求我們讓信息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
【解說詞】
目前,全國已異地辦理身份證668萬個;1395萬多無戶口人員已經登記了戶口,到今年年底,這一歷史遺留問題將基本解決。
【解說詞】
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寄托著生存和希望。
解決了基本的生存問題,人民渴望得到全面的發展,對美好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追求,要活出高質量,活出精氣神。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把共享作為新發展理念之一,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改革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知易行難。
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
【解說詞】
人口問題是影響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基礎性、全局性和戰略性問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五中全會兩次對計劃生育政策作出調整,作出了促進人口均衡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
2016年是全面二孩政策落地的第一年,全國有1846萬寶寶出生,比“十二五”期間的年平均出生數增長了近200萬。
教育,百姓高度關切,熱點難點頻出:學前教育的“入園難、入園貴”,義務教育的“擇校熱”,中小學課外負擔過重、中高考加分項目過多等等。
利益盤根錯節,矛盾積蓄已久,改革迫在眉睫。
【同期】教育部部長 陳寶生
十八大以來的教育改革,覆蓋了教育的全過程。每一個學段都有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都有亮點紛呈的改革措施。我們把公平和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的兩大主題。公平,主要是在義務教育階段作為一個突破口來抓;質量,也是覆蓋整個教育領域的。
【解說詞】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改革推公平、以改革提質量成為共識。改革貫穿了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個領域,著力建立起現代教育體系。
改革把學前教育納入公共教育體系。中央財政投入1032億元,全國“入園難”正在逐步得到緩解。
在義務教育階段,“擇校熱”的關注度最高。尤其是北京的擇校問題,是教育界公認的“硬骨頭”。
一場大刀闊斧的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由此展開。
【同期】北京市教委主任 劉宇輝
推進學區聯盟、集團化辦學、名校辦分校等等,就是通過名校、優質學校來擴大它的影響范圍,帶動薄弱教育的發展。
【解說詞】
2014年,優質資源校北師大實驗中學組建教育集團,除自身作為核心校外,成員校有二龍路中學等五所不同階段、不同特質的學校。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物理組合,而要讓北師大實驗中學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盡快滲入到成員校,提高總體教學質量。
【同期】北師大實驗中學校長 蔡曉東
思想融合、工作融合、情感融合,老師天天需要一塊備課,一塊研究學生,一塊研究我們課堂上出現了什么問題。
【同期】北師大實驗二龍路中學學生家長 桑春茂
我們孩子去年考到了二龍路中學,與實驗中學的學生在一起上課,讓孩子在各個方面都有提高,讓我們家長在擇校這方面確實不像原來那么痛苦了。
【解說詞】
到2016年,全國義務教育基本實現了免試就近入學、劃片規范入學、陽光監督入學。“擇校熱”正在逐步得到緩解,全國義務教育招生入學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
2014年8月,中央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這是自恢復高考以來,最系統、最全面的一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
改革提升了中西部特別是農村地區學生上重點大學的機會。2016年共錄取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9.1萬人,比2015年增長21.3%。取消和規范高考加分、自主招生、分類考試、異地高考等一系列熱點領域的改革初見成效。
黨的十八大以來,實施學生資助和中職免學費政策,全國92%的中職學生都免除了學費,近40%中職學生、25%高職學生享受到國家助學金。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加快建立,全國1.25萬所職業學校每年為各行各業輸送近1000萬技術技能人才。
改變“大而不強”,推進內涵發展,《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等等,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相繼出臺。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小學到中學、職業學校、大學,全國太多校園里留下過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教育改革正在努力讓13億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獲得發展自身、奉獻社會、造福人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