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經濟形勢怎么看】
“目前身邊的同學已經有九成拿到了至少一個單位的錄用通知,很多人拿到好幾份工作協議。”一位應屆畢業求職者說。日前,記者在多個招聘會現場注意到,不少求職的畢業生都拿到好幾個企業的錄用通知。
制圖:邱玥
制圖:邱玥
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今年上半年就業總體形勢。人社部數據顯示:1至6月,我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達735萬人,同比增加18萬人;二季度末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3.95%,環比下降了0.02個百分點,同比下降0.1個百分點,處于近幾年來最低水平。
自主創業勢頭強勁:1人創業帶動8人就業
8月初,在湖南省岳陽市岳陽縣9634農貿市場,身披綠色圍裙的趙文向居民介紹土豬肉。“土豬的飼養、屠宰到專店銷售,都由我們自己掌控。”趙文說,屠宰后在豬肉產品上標注二維碼,顧客一掃,就能清楚地知道豬肉的產地、出欄時間等。
趙文大學畢業后進入廣東一家外資公司做外貿業務員,不久后回到家鄉養豬創業。“養最安全的豬”是他的追求。趙文的養豬場利用豬糞來種草種菜,再用草和菜來喂豬,形成生態循環的農業模式,確保豬肉的品質和安全。
從前期的網店到如今各種形態的“互聯網+”,從大學生回鄉開辦養豬場到理發師開辦連鎖家政服務公司……記者在多地采訪發現,越來越多的畢業生選擇自主創業。
據人社部最新數據顯示,新登記的大學生創業人數達到61.5萬人。2016年初創企業新增招聘崗位數超過240萬個,對新增招聘崗位的貢獻率達18.7%。
今年高校畢業生將達795萬人,占到城鎮新成長勞動力的一半還多。“從上半年數據看,大學生就業創業總體進展比較好,高校畢業生上半年的簽約率同比穩中有升,就業選擇日趨多元化和個性化。”人社部新聞發言人盧愛紅說。
“國家的各項政策,特別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對就業貢獻很大,根據我們的調查,創業對于就業的拉動作用很強,平均每個創業企業或者創業項目的從業人員為8.44人。”人社部勞動科學研究所所長鄭東亮說。
高技能人才供不應求:技工院校就業率保持97%以上
南京技師學院的數控專業教室里擺放著許多機器,學生們穿著藍領制服守在車床旁邊,進行零件加工。
“今年5月的校內招聘會,50多家國企、央企進場,1000多名畢業生半天被一搶而空。”南京技師學院副院長侯放說,“如果參加各類技能大賽獲獎,更是被企業高薪爭搶,有的學生提前一年被預定,年薪一二十萬元沒問題。”
在鄭東亮看來,當下經濟轉型升級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趨勢,提供了將經濟產業政策與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緊密結合的機會。“實施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大力發展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以及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存在著大量穩定和提升現有崗位、創造新崗位的機會。”
據人社部統計,2012年以來,全國技工院校累計向社會輸送532萬名畢業生,就業率保持97%以上;技能勞動者的崗位數與求職人數比一直在1.5:1以上,高級技工甚至達到2:1以上。
此外,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和新產業、新業態、新就業方式的出現,也增強了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能力。盧愛紅透露,2016年,我國參與分享經濟的人數超過6億人,其中分享經濟平臺的就業人員約為585萬人,比上年增加85萬人。
去產能和穩就業:“雙手”并用解兩難
2016年4月,馬鋼集團合肥公司職工洪蔚離開了工作20年的煉鐵爐,通過競聘上崗,被分流安置到馬鋼合肥板材廠。
像洪蔚一樣,4800多名馬鋼合肥公司職工正通過多種渠道轉崗再就業:合肥市政府去年以來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提供了400多個公益性崗位,在公交集團、燃氣集團等市屬企業安排800多人就業;馬鋼集團為部分不愿離開鋼鐵行業的職工提供了800多個崗位;1700多人選擇內部退養及重疾保障,還有900多名有志于自主創業的職工,獲得了無息貸款。
“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結構深入調整,對就業的影響也在加深。”鄭東亮指出,“一方面,部分企業用人需求在下降,有些勞動者就業難度在加大;另一方面,部分地區和行業失業的風險也有所上升。”
“針對去產能行業職工,去年中央財政拿出1000億元專項獎補資金用于去產能行業職工安置等,這些政策措施有效穩定了就業,鞏固了我國就業持續向好的態勢。”盧愛紅坦言,在許多國家創造就業崗位舉步維艱、失業率高企的情況下,我國取得這樣的成績確實來之不易。
(本報記者 邱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