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18日電
即將召開的黨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
“分析國際國內形勢,既要看到成績和機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難和挑戰,看到形勢發展變化給我們帶來的風險,從最壞處著眼,做最充分的準備,朝好的方向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
習近平總書記在“7.26”重要講話中深刻闡釋如何認識和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為“中國號”巨輪劈波斬浪指明了航向。社會主義中國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確保如期建成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全面小康社會,不斷朝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社會全面進步的目標前進。
站到新起點進入新階段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我國發展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
習近平總書記用兩個“前所未有”確定了“中國號”巨輪的新坐標。
“今日中國,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兩個牢牢把握”:我們要牢牢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牢牢把握’的核心要義是深入分析和準確判斷當前世情國情黨情,為制定方針、描繪藍圖提供依據;內在邏輯是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和人民至上這個價值取向。”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施芝鴻說。
“認識和把握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要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國內和國際的結合上進行思考,從我國社會發展的歷史方位上來思考,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局出發進行思考。”中央黨校副教育長韓慶祥說。
環顧全球,經濟政治重心從北大西洋轉向太平洋,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崛起之勢不可阻擋。地緣政治因素錯綜交織,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地區熱點和全球性挑戰此起彼伏。
“我們參與全球治理的根本目的,就是服從服務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共同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切中肯綮。
中國發展的“快車”,讓更多國家分享中國發展的紅利。在當今矛盾重重、沖突不斷、反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動的世界,“一帶一路”倡議贏得廣泛響應、取得超出預期成果。
當人們用雙腳丈量中國的土地,就會發現:上海外灘的夜霓虹璀璨,貴州山區農村仍沒有路燈“點亮”黑夜;港珠澳大橋似長龍臥波,西部峽谷的村醫還要溜索過河給人看病……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當代中國的最大國情、最大實際。
挪威勞動生產率高達18.1萬美元/人,中國僅1.4萬美元/人;瑞士單位能耗經濟產出高達25.6美元/千克標煤,中國僅3.1美元/千克標煤……“我們亟待通過創新挖掘勞動力大國的潛力”中國戰略科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武夷山說。
專家指出,中國經濟發展呈現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化三大特點。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經濟結構逐步優化升級;發展協調性不斷增強,城鄉間、區域間的發展差距逐步縮小;人民生活顯著改善,人民群眾獲得感日益增多;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影響力得到顯著提升。
“我國經濟總量已經超過10萬億美元,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引領下,中國在低迷的世界經濟中創造了耀眼的經濟增長亮點。”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如是說。
時代在變,民生訴求也在不斷提升。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是中國執政黨的鄭重承諾。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而今,人民的需求呈現出多樣化、多元化、多層次的特征。
“中國人口多、底子薄,每一個民生問題都是‘世界級’難題。”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長王軍說,全面建成小康的過程也是不斷破解民生難題的過程。
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天下順治在民富,天下和靜在民樂。“八個更”為改善民生指明了方向和著力點。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