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0月12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2017年10月,刻下不凡時光,共享美好時光。
溫暖 一切為了人民的期盼
雨兒胡同,這是北京東城再普通不過的一條胡同,五米寬,三百米長,東頭連著著名的南鑼鼓巷。
劉淑英:你看這石榴多好啊!樹不大,但它結得挺多的,迎接十九大,多喜慶……生活嘛,就是要享受,要珍惜。
81歲的劉淑英奶奶在這兒住了五十多年,老人說,以前這胡同可不這樣。
劉淑英:原來這兒全是大棚子,房子也都是居民的小平房,破破爛爛的。
雨兒胡同三年前開始改造修繕。劉奶奶覺得,這心,和這越來越寬敞的院子一樣,越來越敞亮。如今,推開院子的木質隨墻門,老北京院落的記憶迎面撲來。
劉淑英:你看這一改造多好啊,這兒山清水秀的,出來遛彎多高興啊!
十九大馬上就要召開了,胡同院落改造還在繼續,有老街坊搬走了,劉奶奶說,她可舍不得離開這里:街坊之間、鄰里之間都特別親熱,這是北京的特點,確實應該傳承下去。
夯實基礎 講好黨的精神
十月的復旦,桂花飄香。
26歲的張云翔和平常一樣,一大早就到自習室,繼續寫他那篇博士論文。
學弟:好久不見,你最近在忙什么?
張云翔:前兩天不是和顧老師去浦東做了兩個走訪嘛。
張云翔的研究方向是中國社會治理。去年,他曾在美國訪學十個月,親身感受中西方的差異。
張云翔: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西方國家在解決貧困問題,沒有辦法找到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對于我們中國來說,我們能夠在黨的領導下把社會、市場的多元的力量整合起來,有效的去解決社會問題。
張云翔五年前入黨,如今,已成為復旦博士生宣講團的一員。
張云翔:我非常期待十九大的決議能夠對高校的高等教育和科研工作予以更多的支持。
革命老區脫貧攻堅的“阜平探索”
唐宗秀小孫子:奶奶,我畫的城堡也掛到屋子里。
黃墻、青瓦、塑鋼窗,在河北阜平縣駱駝灣村,唐宗秀的農家樂這就要開業了。73歲的唐宗秀是土生土長的駱駝灣村人。她的一本扶貧手冊,記錄著駱駝灣村的變遷。
記者:2013年(家庭)收入才2100塊錢?
唐宗秀和她老伴:嗯。這會就多了……
五年前,駱駝灣村村民的年人均收入還不到900塊錢。這幾年,在政府的幫扶下,他們流轉土地、發展林果種植、辦起農家樂,村里年人均收入現在已漲到4000塊錢左右了。
說到馬上要開的十九大,唐宗秀說她的愿望是代表們能不能討論討論,啥時候農村人能像城里人一樣,看病那么方便。
唐宗秀:希望(以后)農村有個好醫生、好醫院,拿個藥,打個針更方便了。
眼下正是豐收季。在駱駝灣村中心,戲臺上,人們歌唱著豐收的喜悅。戲臺下,人們暢談著美好的未來。
村民女:蘋果樹再待個三年幾年就掛果啦,就能分紅了。
村民男:就等那一天,等習主席再來。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推出新聞熱線4008000088,撥打熱線電話即可將您手中的新聞線索第一時間反饋。我們將第一時間派出記者調查事件、報道事實、揭開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