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時節,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凃茨鎮道人山圍墾區一片繁忙。400畝金黃的稻穗隨風搖曳,一派豐收景象。然而,就在2年前,這里還是一片重度鹽堿的濱海灘涂。
浙江象山千年海涂變糧倉。 中新網 圖
“最高畝產920斤,平均超過800斤。”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農林局副局長徐海榮不無驚喜地告訴記者,這片海涂上種的不是“耐鹽堿水稻”,而是品種普通的寧波地產甬優12和鹽稻。在徐海榮看來,這意味著萬畝海涂變糧倉在象山縣得以成真。
海涂農業,這個聽上去新奇的名字,已經在浙江象山成為農業創新的標桿。在這里,荒蕪的鹽堿海涂化身為農業耕種養殖的“聚寶盆”,海涂上種植的水稻環境適應性更強,抗病蟲害、抗風、抗澇等性狀有明顯提高,同時田間不需要施肥鋤草。
“普通農田平均畝產千斤,而荒蕪的鹽堿海涂僅僅經過兩年改良,品種普通的水稻也能平均畝產800斤,讓我們非常驚喜。”寧波七禾加百列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柴宏輝不無欣喜。
驚喜的背后,是農業科技的力量在支撐。
中國是鹽堿地大國,鹽堿地作為中國耕地的重要儲備資源,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中國政府從中央到地方都對鹽堿地的開發利用提出了期待,出臺了科學的指導意見。目前也形成了企業積極參與的大局面,但是由于技術上的突破尚不明顯,束縛了鹽堿地產業的發展。
“傳統的鹽堿地改良方法主要采用自然洗鹽、深耕曬垡、蓄淡壓鹽、對鹽堿土增施化學酸性廢料過磷酸鈣或者直接種植耐鹽堿植物等方式,總體而言耗費時間長且效果相對差。”浙江大學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教授廖敏告訴記者,用傳統的方式改良一塊鹽堿海涂一般需要5年時間。
基于傳統改良的缺陷,由浙江大學、浙江省農科院組成的項目組在構建合理自然排鹽的基礎上,發展出基于有機肥與微生物協同快速改良濱海圍墾鹽堿地技術,該技術通過改良土壤物理性質、強化提升土壤養分供給力、抑制生物病蟲災害、快速實現土壤對作物通適性等方式,在2年內可以實現鹽堿灘涂改良。
“海涂改良前pH為8.22,含鹽量達到0.66%,只有一些耐鹽植物能夠生長,經加土壤修復制劑、微生物添加劑和鹽堿改良劑使用后,pH降至8.14,含鹽量只有0.12%。此外,專家教授實地開展田間管理指導,在灘涂在改造過程中同步種植水稻,共引進涌優12號、廣鹽1號等13個水稻品種。”徐海榮表示,今年試種的水稻全部成活。
在灘涂種植水稻不是研究人員的最終目的。“當下,中國有十幾億畝的鹽堿地、幾千萬畝的灘涂沒有種莊稼,我們的目標是把中國沿海的灘涂通過耕地微生態調控等技術,快速變成良田,可以種植任何作物,這具有極大的戰略意義。”廖敏如是說。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