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青報報道 近日內蒙古自曝家丑稱財政收入虛增26.3%,主動戳破經濟數據的泡沫,向民眾和國家交出經濟數據的“實底”。十九大報告已向淡化GDP總量考核發出了明顯信號。
繼遼寧省自曝財政數據造 假之后,內蒙古自治區也自曝財政收入虛增空轉。近日舉行的內蒙古全區經濟工作會議上,自治區黨委“自曝家丑”,稱“自治區政府財政收入虛增空轉,部分旗縣區工業增加值存在水分”。
此外內蒙古還叫停一批政府過度舉債項目,稱爭取用3年時間把政府債務率降到合理水平。
目前看內蒙古經濟注水很難說只是“微乎其微”,這從相關目標的調整力度中就能看出大概:經財政審計部門反復核算后,內蒙古調減2016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30億元,占總量的26.3%;核減2016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900億元,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40%。
可供參照的是,去年年初遼寧公開的部分市縣經濟數據摻了20%到30%的水分。
經濟數據注水的危害性無需贅言。從全國來看,無論是GDP注水還是財政收入虛增空轉,都難言是個別地方的特有現象。
去年12月審計署公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國家重大政策措施貫徹落實情況跟蹤審計結果中,4個省份的10個市縣(區)虛增財政收入就達15.49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