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立春和打春是同一天嗎?立春實際上就是打春的意思,只是打春叫起來不是很好聽,人們多稱為立春。一般民間都叫“打春”,那么“打春”到底是什么意思?“打春”一詞是怎么來的呢?是不是每年都要“打春”,如果每年都要“打春”,2018年幾點立春打春?我們一起來了解關于“打春”的相關知識。
立春和打春是同一天嗎 2018年幾點立春打春
一、立春和打春是同一天嗎
立春和打春是同一天。
打春是立春的俗稱,是春回大地的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
公歷(陽歷):2018年2月4日05時28分25秒 農歷(陰歷):2017年十二月十九,星期日 干支:戊戍年甲寅月丁卯日 打春是立春的俗稱,是春回大地的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
立春是中國傳統節日。在周代,這一天天子親率三公九卿等到東郊迎春,祭祀。唐宋時,有鞭打春牛、送小春牛等,表示勸農春耕和祈求豐收,明清以來,有食青菜、迎土牛、浴蠶種、喝春茶等,具有濃厚的傳統民俗風情和鄉土氣息。
二、打春的由來
從唐朝時起,立春日,各州、縣衙門用紙扎成一頭“春牛”,由州、縣官主持,用紅、綠絲線或彩綢編成的“春鞭”打牛三下,稱為“打春”。“打春”意寓讓春牛勉于耕種,為人們換取好的收成。
官府為了提醒人們春耕即將開始,立春這一天,在城鎮集圩的廣場上,用黃土塑——頭象征耕種的春牛和一個農夫打扮的“芒神”。芒神一手執鞭,—‘手牽繩,仿佛要趕牛下地耕種。芒神和春牛兩者的位置,是根據立春到來時間的早晚確定的:立春在臘月十五日前后,就把芒神安排到春牛的前面,表示當年的耕種要早—,些;立春的時間在歲末年初,就把芒神和春中并列安排,表示舂耕的時間應不早不晚;立春在正月十五前后,芒神就排在春十之后,表示這年的耕種應該晚——些。
從明清至民國,打春活動的情趣更加盎然。官府用彩紙扎成春斗:,并在春牛的腹中裝滿核桃、栗子、棗等干果及五谷。打春的隊伍除了抬春牛的8或16名青衣青年外,還跟隨有翩翩起舞的舞獅、高蹺、秧歌、龍燈等隊伍浩浩蕩蕩,當然還少不了扶老攜幼,前簇后擁前來看熱鬧的民眾百姓+立春的時刻一到,在喧鬧的鑼鼓、鞭炮聲中,州縣官吏手執春鞭鞭打春牛的腹部,牛腹裂開其中干果及五谷頓時撒滿——地。圍觀的百姓在歡鬧聲中爭先搶拾地上的干果和五谷?吃了干果自然分享到了春天的喜悅,而將撿到的五谷放到倉庫里,當年必然五谷豐登。如果打的是土牛,把打碎的:L:塊撿回家和上水,涂于灶臺可不生螞蟻,涂于牛棚可使六畜興旺肥碩。有人將碎塊泡成稀泥在門上書寫“喜’’字,據說這樣可阻止惡鬼進門。
鞭打春牛的活動寄寓了百姓對春天的美好向往,正像州官鞭打春牛時念的詞:一打風調雨順,二打地肥土暄,三打三羊開泰,四打四季平安,五打五谷豐登,六打六合同春,七打七星高照,八打八方吉祥,九打九州太平,十打十全十美。
鞭打春牛的活動不但給民眾帶來了春天的喜悅,而且對來年組織農業生產,奪取農業豐收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有關迎春神的記載,可見之于《后漢書·祭祀志》:“縣邑常以立春之日,皆青幡幘,迎春于東效外。令一男童帽青巾,衣青衣,先在東郊外野中。迎春者至,自野中出,則迎之者拜之而還。”迎春隊伍穿戴的衣、帽及幡都采用青色,象征嚴冬已去,萬物復蘇。按照陰陽五行的說法,東方屬木、木是青色。 “迎春”,即向東方祈求草木蔥蘢,谷物茂盛之意。
如今,中國許多農村仍然保留著類似的“打春”習俗。另外,全國各地在打春這一天還有許多基本相同的飲食、游樂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