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專家詳解2018年脫貧攻堅工作亮點
法治為打贏脫貧攻堅戰保駕護航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要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堅持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強化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責任制,堅持大扶貧格局,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深入實施東西部扶貧協作,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任務,確保到二○二○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打贏脫貧攻堅戰在中華民族歷史上首次消除絕對貧困現象,是前所未有的壯舉。2018年,脫貧攻堅工作繼續穩步向前推進,在運用法治方式推進脫貧攻堅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各地都在不斷強化脫貧攻堅的法治保障。
自覺運用法治方式推進脫貧攻堅
2018年2月1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四川省成都市主持召開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座談會,聽取脫貧攻堅進展情況匯報,集中研究打好今后3年脫貧攻堅戰之策。
習近平指出,我們加強黨對脫貧攻堅工作的全面領導,建立各負其責、各司其職的責任體系,精準識別、精準脫貧的工作體系,上下聯動、統一協調的政策體系,保障資金、強化人力的投入體系,因地制宜、因村因戶因人施策的幫扶體系,廣泛參與、合力攻堅的社會動員體系,多渠道全方位的監督體系和最嚴格的考核評估體系,形成了中國特色脫貧攻堅制度體系,為脫貧攻堅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增強貧困群眾獲得感”。“鄉村振興,擺脫貧困是前提。必須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把提高脫貧質量放在首位,既不降低扶貧標準,也不吊高胃口,采取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細的工作,堅決打好精準脫貧這場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攻堅戰”。
《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還指出,瞄準貧困人口精準幫扶。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強化產業和就業扶持,著力做好產銷銜接、勞務對接,實現穩定脫貧。有序推進易地扶貧搬遷,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對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特殊貧困人口,綜合實施保障性扶貧政策,確保病有所醫、殘有所助、生活有兜底。做好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動態化精細化管理,把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口全部納入保障范圍。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楊建順認為,2018年,很多地方和部門都在自覺運用法治方式推進脫貧攻堅,做出了大量有益探索。
中國社科院法學所研究員支振鋒認為,2018年,我國脫貧攻堅工作的重點在于精準扶貧,其中涉及不少法律問題。比如,有些地方脫貧需要進行成效考核,這就需要一套政策體系和法治體系支撐。截至今年,全國已經有二十多個省份出臺了扶貧條例,對脫貧攻堅的任務、工作方法和違規問責追責等方面進行了規定,這為將來制定更完善的國家或地方法律法規奠定了基礎。
“推進脫貧攻堅工作有很多途徑,有的是通過產業扶持,有的是依靠政策和財政手段讓一部分人脫離貧困。除了這些,脫貧攻堅還可能與社會保障有重合的地方。貧困的發生,有的是因為客觀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造成,也有一些是由于疾病或者其他生活負擔較重等原因導致,后者就與社會保障有關系。我國在社會保障建設方面強化了法治水平,比如大病保險和慈善、公益方面的立法等,這些都與脫貧攻堅工作有聯系,對脫貧攻堅工作會產生實際促進作用。”支振鋒說。
楊建順認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脫貧攻堅,在實踐中的要求不是機械履行法律條文,而是以法律條文的解釋適用為基本依據,同時積極、能動地理解和踐行法律精神,實現公共利益及個體利益同步推進。
發揮貧困地區群眾主觀能動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座談會上指出,在脫貧攻堅偉大實踐中,我們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一是堅持黨的領導、強化組織保證,落實脫貧攻堅一把手負責制,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一起抓,為脫貧攻堅提供堅強政治保證。二是堅持精準方略、提高脫貧實效,解決好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問題,扶貧扶到點上扶到根上。三是堅持加大投入、強化資金支持,發揮政府投入主體和主導作用,吸引社會資金廣泛參與脫貧攻堅。四是堅持社會動員、凝聚各方力量,充分發揮政府和社會兩方面力量作用,形成全社會廣泛參與脫貧攻堅格局。五是堅持從嚴要求、促進真抓實干,把全面從嚴治黨要求貫穿脫貧攻堅工作全過程和各環節,確保幫扶工作扎實、脫貧結果真實,使脫貧攻堅成效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六是堅持群眾主體、激發內生動力,充分調動貧困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用人民群眾的內生動力支撐脫貧攻堅。這些經驗彌足珍貴,要長期堅持并不斷完善和發展。
“脫貧攻堅涉及區域均衡發展問題,現在我們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能夠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等手段,形成先發帶動后發的局面,比如援藏、援疆政策,東部南部一些省份與一些不發達省份形成一對一的幫扶關系,這涉及中央、地方以及東部、南部、北部和西部不同省份之間的關系。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有一些法治化、制度化的辦法讓各個不同地方之間達成共識。”支振鋒說。
支振鋒認為,脫貧攻堅還涉及部門之間的關系,比如財政、農業、水利、交通、教育等,這些部門在一定程度上都承擔著脫貧攻堅的重任。在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的過程中,要協調這么多部門之間的關系,不能僅僅依靠政策,還需要用一些法治化方式來梳理清楚。
習近平指出,完善資金管理。強化監管,做到陽光扶貧、廉潔扶貧。要增加投入,確保扶貧投入同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相適應。要加強資金整合,防止資金閑置和損失浪費。要健全公告公示制度,省、市、縣扶貧資金分配結果一律公開,鄉、村兩級扶貧項目安排和資金使用情況一律公告公示,接受群眾和社會監督。對脫貧領域腐敗問題,發現一起嚴肅查處問責一起,絕不姑息遷就。
“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脫貧攻堅,可以更好地貫徹落實行政法中的若干理念,建立合乎法律法規的體制、機制,包括列明禁止事項,讓脫貧攻堅參與者清楚,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也包括列明允許事項,讓人們明白哪些事情可以做應當做;還包括列明脫貧攻堅的路徑和標準。這樣有助于讓廣大干部群眾清楚脫貧攻堅要經過哪些流程、具體每個流程如何去做,這樣能夠確保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的全過程合理、合法、高效。另一方面,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脫貧攻堅,將會有利于遏制脫貧攻堅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作風問題、腐敗問題,起到反腐倡廉、防控腐敗的效果。”楊建順說。
“可以看出,中央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心很大,我們一定要擼起袖子加油干,通過不懈奮斗來打贏脫貧攻堅戰。在這個過程中,要通過相關法律法規約束參與脫貧攻堅的黨員領導干部,保證他們不濫權、不越權,不逾矩、不違規,不貪污腐敗,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創造一個清廉干凈的環境。”支振鋒說。
習近平還指出,注重激發內生動力。貧困群眾既是脫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要加強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激發貧困群眾積極性和主動性,激勵和引導他們靠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改進幫扶方式,提倡多勞多得,營造勤勞致富、光榮脫貧氛圍。
“打贏脫貧攻堅戰,體現了黨和政府對人民群眾的莊嚴承諾,體現了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到,貧困地區群眾不完全是受到幫助的被動客體。群眾需求是多樣化的,利益也是多元化的,應該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給他們主動參與的權利。比如說有的貧困戶,可能自己想通過某種方式來致富,認為這種方式更具有可持續性,但是如果不給他參與、決定的權利,那么可能他現在脫貧了,過一段時間又會返貧,對此需要給予制度化保障。”支振鋒說。
關愛黨員干部激發更大熱情
2018年,《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出臺,對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了一系列具體部署。
《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指出,“加大產業扶貧力度”“全力推進就業扶貧”。
“法治不僅僅在于保護群眾的權利和義務,更能給群眾提供穩定的預期。以對財產權的保障為例,很多貧困地區的貧困戶發揮主觀能動性,自己發展產業,通過辛勤勞動脫貧致富。這就涉及創新、研發過程中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也涉及對投資者權利的保護。通過法治方式,可以保護這些創新創業的個體經營者的財產權,讓他們能夠有一個穩定的預期去投資、創業、創新。有恒產者有恒心,有法治的保障大家才能有恒心。”支振鋒說。
《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還指出,加強對脫貧一線干部的關愛激勵,注重在脫貧攻堅一線考察識別干部,對如期完成任務且表現突出的貧困縣黨政正職應予以重用,對在脫貧攻堅中工作出色、表現優秀的扶貧干部、基層干部注重提拔使用。對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縣鄉干部要落實好津補貼、周轉房等政策,改善工作條件。對在脫貧攻堅中因公犧牲的干部和基層黨員的家屬及時給予撫恤,長期幫扶慰問。全面落實貧困村干部報酬待遇和正常離任村干部生活補貼。
“在打贏脫貧攻堅戰過程中,也要注意對黨員干部的勞動權、休息權以及其他權利予以保障。現在的確在一些地方有的干部存在勞累過度的情況,這是比較讓人心疼的,每一名黨員干部都是黨和國家、社會的寶貴財富。黨員干部要能夠頂得住、頂得上,不怕犧牲,克服困難,但今天畢竟是和平年代,我們也要盡可能科學安排他們的工作,盡可能愛護黨員干部。如果長期工作在脫貧攻堅一線并且表現出色的話,應該對他們的辛勤勞動進行一定的補償或是個人發展、待遇上的認可,這樣才會讓他們覺得‘身累但心不累’,以更大的熱情去打贏脫貧攻堅戰。”支振鋒說。
未來,法治還將繼續為打贏脫貧攻堅戰保駕護航。
支振鋒認為,脫貧攻堅不是一個或幾個部門的事,而是一項綜合、有機、全面的系統工程。用法治方式推進脫貧攻堅,并不是一定要制定專門的脫貧攻堅法律,而是需要從多個方面共同努力。
楊建順認為,打贏脫貧攻堅戰,需要凝聚更多力量。圍繞打贏脫貧攻堅戰,制定良法,完善程序和標準,科學合理設定裁量空間,實現用良法善治為脫貧攻堅保駕護航的目標。
□ 本報記者 杜 曉
□ 本報實習生 徐靜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