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文物局今天正式對外發布2018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包括廣東英德青塘遺址、湖北沙洋城河新石器時代遺址、經遠艦水下考古調查等20個項目入圍。
2018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對解決學術和歷史問題作用關鍵
從目前入選的田野考古項目來看,最大的特點就是,對解決重大學術問題和重大歷史問題有非常關鍵的作用和意義。年代最久遠的廣東英德市青塘遺址是華南新舊石器時代過渡階段典型洞穴遺址,清理出墓葬、火塘等多處重要遺跡,出土的打制石器以定型化生產的各類陡刃礫石石器最具特色,還有人類化石、石器、陶器、動植物遺存等各類標本一萬余件。
由社科院考古所主持發掘的新石器時代湖北沙洋縣城河遺址,發現了距今5000年前后屈家嶺文化時期墓葬235座,發現同穴多“室”合葬墓,也有獨木棺,這是在長江中游首次發現史前獨木棺,改變了屈家嶺文化只見城址不見大型墓葬的現狀。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所長 陳星燦:這個時代剛好是中國文明起源的這個時代,這個墓地第一次這么清楚地揭露出這個時代的墓葬的具體特點,所以它填補了很多的歷史空白,也解決了很多重大的學術問題。
同為新石器時代的陜西延安市蘆山峁遺址,考古隊最重要的發現是遺址核心區分布的四座大型人工夯土臺基,每座臺基之上坐落著規劃有序的圍墻院落和建筑群,似可被視為中國較早的宮殿或宗廟建筑早期形態之一。陜西另一處東周時期的劉家洼遺址,出土的金首權杖、青銅、鐵矛、金耳環、金手鐲等飾物,具有濃厚的北方草原文化特色。此外,入圍的還有第一處經考古發掘的金代行宮遺址:河北張家口市太子城金代城址;出土刻有“宕渠”文字的瓦當和竹木簡牘的四川渠縣城壩遺址等等。
終評入圍項目年代跨度長達上萬年
此次,由國家文物局主導的“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共收到來自全國各地申報的34項考古發掘項目。入圍終評的20個項目,年代從新舊石器時代到晚清,時間跨度長達上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