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中國高層部署抗洪救災“下半場” 全力支持災區重建
中新社北京8月27日電 目前,中國已經度過“七下八上”(7月下旬到8月上旬)防汛關鍵期,抗洪救災工作也開始進入“下半場”。26日,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門對防汛救災和災后重建工作進行部署,加大對災區重建的馳援力度。
會議指出,今年中國雨情汛情多年罕見,長江、淮河等流域遭受嚴重洪澇災害,受災范圍廣,經濟損失大,是歷史上較嚴重的一年。科學防洪調度、及時組織避險等防汛救災各項工作有力有序有效,人員傷亡比常年大幅減少。
隨著全國雨量減少,目前中國防汛形勢趨緩。長江2020年第5號洪水過境后,水位逐步回落。截至8月22日,長江上游干流寸灘站水位已退至警戒水位以下,三峽水庫入庫流量持續減少,淮河流域沂沭泗水系全面退至警戒水位以下,海河、松花江、遼河汛情平穩,全國各地未發現重大險情。
面對汛情變化,中國政府的工作重點也從防汛抗洪轉向災后重建,擴大資金支持規模,“重金”馳援災區,全力保障民生,支持災區恢復生活生產。會議提出,各地要切實做好受災民眾安置救助,保證學校正常開學,不失時機開展災后恢復重建。
中國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員會委員程曉陶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防汛關鍵期后,及時轉入災后重建階段進行部署十分必要,特別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重創經濟后,將災后重建與中國經濟恢復結合起來意義重大。
會議宣布,中央將加大各項補助資金對災區的傾斜力度,允許地方將抗疫特別國債、地方政府債、特殊轉移支付資金用于恢復重建。通過各種渠道,中央和地方財政用于災后恢復重建資金規模共約1000億元人民幣。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姜文來向中新社記者表示,在當前全國過緊日子的背景下,拿出這么多資金救災很不容易,可以說支持力度相當大,體現了中國政府對災后重建的高度重視,以及對災區恢復發展的決心和信心。
在災后重建工作中,中國高層“最牽掛”的是受災較重地區、貧困地區和農田水利的恢復。會議提出,對受災較重和深度貧困地區,增加安排救災資金;支持修復災毀農田和大棚、圈舍等設施農業,抓緊改種補種,保證秋糧再獲好收成;抓緊推進水毀工程建設,積極謀劃推進關系長遠的重大水利工程。
程曉陶表示,重災區,尤其是貧困地區受災后,救災與重建負擔超出自身能力,國家增加安排救災資金,有利于脫貧攻堅任務的完成和防止災后返貧。
洪災過后對農田水利加快恢復亦成為中國高層的“心頭事”。中國農業農村部26日表示,雖然夏糧已經取得豐收,但秋糧占全年糧食的比重達四分之三,能不能實現全年糧食豐收,關鍵看秋糧。洪澇災害已經影響了一些地方晚稻栽插進度,目前必須及時搶排積水,搶收搶插,千方百計落實晚稻面積。
姜文來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世界糧食安全格局在發生更大變化,中國糧食安全至關重要。中國政府部署修復災毀農田等農業設施,做好災后農業生產恢復,有利于農民恢復生產,為農民收入增加提供基礎,助力“六保”“六穩”,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雖然抗洪救災已進入“下半場”,會議強調,當前仍要毫不松懈繼續抓好防洪救災,統籌做好南北方安全度汛、防臺風等工作。
程曉陶表示,中國的汛期還未結束,1998年長江大洪水第8個洪峰在8月31日時才過,2003年8月底至10月初黃河因華西秋雨發生大洪水,灘區受災嚴重,目前鄱陽湖區、巢湖周邊許多受淹圩區還在退水過程之中,8月至11月的臺風也會帶來暴雨和洪災。中國防汛抗洪還不能松勁,仍需加強防范。(記者 陳溯)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