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咸陽市乾縣縣城一路向北,渭北旱塬溝壑區的地貌逐漸顯現,經過一處架在山溝上的公路,便來到了梁山鎮梁山村。
1月19日,冬日里的暖陽灑滿村莊,在蘋果種植基地里,一個忙碌的身影,左手持鋸,右手拿剪,正在對蘋果樹進行“診斷”。每棵樹他只需看一眼,便手起刀落,“咔咔”幾下,修剪得十分麻利。他便是梁山村的種植大戶——楊爭民。
“幼樹的修剪首先需要考慮樹形,我決定根據這片樹的株行距將果樹修剪為紡錘形。首先,樹枝長不能超過60厘米,大枝粗度不能超過樹主干的四分之一。其次,像這棵果樹,太旺的樹枝要剪除,太弱的樹枝也需去掉,這個枝離地面太近了,也不能留……”楊爭民一開始有些拘束,但是聊到蘋果樹的修剪時便打開了話匣子,他一邊介紹著果樹的修剪知識,一邊熟練地操作,不到1分鐘,一棵蘋果樹便在楊爭民手中煥發新生。看著自己的蘋果樹,楊爭民臉上掛著發自內心的笑容。
幾年前,大家很少在楊爭民臉上看到這樣的笑容。2016年,楊爭民的兩個孩子剛考上大學,他的母親雙目失明,長年臥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上有老下有小,正在楊爭民不堪重負的時候,村干部第一時間了解到他的家庭情況,并把他納入貧困戶,進行幫扶。
梁山村全村724戶2809人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01戶721人,貧困戶多,扶貧難度大,村干部和幫扶干部秉持“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宗旨,進戶走訪,因戶施策。在了解到楊爭民之前有種西瓜的經驗后,鼓勵他積極開展種植業。
有了努力的方向,便積極付諸行動。楊爭民領取到幫扶資金后購入肥料、買了地膜,操起了他種植西瓜的“老本行”。與此同時,每逢舉辦各類農民技術培訓班,村干部都會通知楊爭民參加,在參加了大大小小十幾次培訓后,楊爭民也掌握了種植、管理蘋果樹的技巧。隨后,在梁山村開辟的蘋果種植基地里,楊爭民將新學到的手藝發揮得淋漓盡致。“這里種植的都是乾縣雙矮蘋果,在蘋果種植基地里,我負責十幾畝果樹種植,閑的時候也用自己的技術幫別人的蘋果樹剪枝,下一步村上準備申請滴灌設施,并會栽桿拉鐵絲固定樹木,樹要直,蘋果才能優質高產。” 楊爭民告訴記者。
由于梁山村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水土流失嚴重,水資源缺乏,這也是村民們致貧的重要原因之一。具有喜光照、耐寒抗旱,適宜于干旱、半干旱地區生長的雙矮蘋果,成為村民們種植的絕佳選擇。雙矮蘋果指的是在矮化砧上嫁接短枝,“一矮一短”即“雙矮”,有著掛果早、易豐產、品質好、省勞力、成本低、效益高等優點,為北部群眾增收闖出了一條新路子。乾縣雙矮蘋果從2005年起開始栽植,經過10多年的發展,雙矮蘋果走出了產量高、效益好的產業新路子。如今,梁山村全村種植蘋果樹1800畝,總產量約2700噸,總產值約590萬元, 成為這里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之一。
梁山村除了種植雙矮蘋果與西瓜,村干部與幫扶干部還多次外出實地考察,將土樣送檢,發現這里的地質、海拔、氣候條件十分適合種植花椒,最終將花椒種植加工作為梁山村新的主導產業。2019年梁山村與咸陽桑榆農業有限公司共同建立的梁山村千畝花椒種植加工基地動工,同年,村民們獲得了村集體經濟分紅。
梁山村產業在有條不紊發展的同時,如何讓村民們住上好房子、新房子也成了村干部與幫扶干部的頭等大事。梁山村部分村民入住的陜西移民搬遷安置社區。 記者 張家禎攝
“以前我住的房是土房,地基不穩,房屋不但向一邊偏斜,而且下雨時還會漏水,幫扶干部發現問題后及時解決了,2016年將我納入移民搬遷戶,2017年我們一家人便住進了干凈整潔的單元樓。”楊爭民說。梁山村中與楊爭民同樣符合搬遷條件,搬進移民搬遷安置社區的共計30戶。另外,梁山村實施危房改造的共計22戶。
楊爭民的新家十分干凈整潔,白色的家具一塵不染,陽臺和客廳的架子上擺滿了兒子楊海濤和女兒楊丹丹的榮譽證書。前不久,楊海濤剛從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放假回家,據駐村工作隊隊長董慶偉介紹,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時,梁山村里進行設點防控,楊海濤積極參加疫情防控支援工作,在近1個月的時間里,他配合村干部堅守崗位,對人員進行測溫、隔離,早出晚歸,中午吃一盒泡面便是一餐。對于楊海濤的突出表現,梁山鎮和梁山村也給予肯定與鼓勵,還特別向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發了一封感謝信。
“長期以來,駐村干部經常來家中走訪,噓寒問暖,我深受感動。2018年,我們家通過政府幫扶與自身的努力,實現脫貧,現在家里日子越來越好了,我也想盡自己綿薄之力回饋村子,回饋社會。” 楊海濤動情地說,他今年提交了入黨申請書,希望今后成為一名黨員,像駐村黨員干部一樣,遇到困難挺身而出,為社會作貢獻。
梁山村像楊爭民這樣的脫貧故事還有很多:楊松柏家因病致貧后,村干部和幫扶干部幫助他無息貸款購入農用機械,危房改造解決住房問題,最終他通過種植果樹、經營農用機械脫貧;董文娟家因病致貧后,積極配合擺脫貧困,董文娟在村委會取得工作機會,家里人還在梁山鎮上創辦了一個快遞超市,家庭收入逐漸穩定……
2019年,梁山村摘帽退出貧困村;2020年,梁山村全村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完成脫貧。完美的脫貧成績單離不開駐村干部的心血,這群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黨員干部們忠于職守、敢于奉獻,與群眾“結親”,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家人。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了多少真情。董慶偉在危房改造過程中,從建材購買、尋找工匠、工程質量等環節層層緊盯,確保群眾可以住上安全房。近年來,董慶偉摸清了村底子,了解了每一戶的情況,村民們見到他都親切地叫一聲“董隊長”。駐村第一書記謝晨,帶領梁山村駛上致富快車道,下一步,他還在計劃拓展種植面積,開展農民農業產業技術培訓,開設當地農產品產業特色電商平臺,為鄉村振興出謀劃策……梁山村像這樣的駐村幫扶干部有6名,他們俯下身,奔忙在田間地頭,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藍圖一步一步變成現實,讓梁山村老百姓致富的底氣越來越足!(記者 張家禎)
決戰脫貧攻堅·黨員有話說
助力脫貧履使命 梁山村中換新顏駐村第一書記謝晨(左)走訪梁山村村民。 記者 張家禎攝
梁山鎮梁山村駐村第一書記 謝晨
在扶貧路上,黨員干部們勇于擔當,團結一心,圓滿完成全村貧困戶的脫貧退出工作,如今,脫貧工作已經完成,但黨員干部們沒有停下腳步,依然忘我付出,為家家戶戶的小康生活奔忙著,帶領群眾走上美好新生活的康莊大道。
作為一名黨員和駐村第一書記,我自駐村幫扶以來,著力加強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注重改善基礎設施,做實“兩不愁三保障”,帶領全村干部群眾奮力脫貧攻堅,確保群眾脫貧后持續增收不返貧,共鑄輝煌未來。
發展經濟,讓梁山村駛上致富的快車道,這是我駐村工作的主要任務之一。我們在梁山村原有的雙矮蘋果和西瓜產業的基礎上,通過拓寬產業發展路徑,著力把花椒產業發展成梁山村新興主導產業。下一步,我們將繼續開展農民農業產業技能培訓,增強其自身內生動力;建設相應農產品電子交易平臺,開展具有當地農產品產業特色的電商交易和農產品采摘文化活動;聘請專業教師,開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教學和建設,培養為當地鄉村振興提供支持的生力軍。
與此同時,我們堅持送溫暖,為群眾和貧困戶捐贈物資、開展義診、建立親情聯系等;堅持送力量,積極指導、完善村級組織,使村黨支部實現了標準化、規范化運轉,充分發揮脫貧攻堅戰斗堡壘作用;堅持送觀念,實現志智雙扶,積極引導群眾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激勵群眾自立自強,改變貧困現狀;堅持送希望,重視教育辦實事,倡導大家知榮辱、懂感恩、不忘本,營造尊師重教的氛圍,斬斷貧困代際傳遞。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梁山村群眾的日子會越過越紅火。記者 張家禎整理
梁山村村民楊爭民正在修剪蘋果樹。記者 張家禎攝
群眾心里話
■楊西榮,71歲
“這幾年來,脫貧攻堅的好政策給我一家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心里的千言萬語只能匯成一句話——共產黨人是貧困戶的貼心人!我自己也是一名老黨員,現在我已經脫貧了,以后要盡自己所能幫助村里建設得越來越好。”
■王雙練,54歲
“這幾年梁山村的變化很大,駐村的幫扶干部任勞任怨,為我們家幫了不少忙,貧困戶最需要什么,他們就為我們做什么。實現脫貧后,黨員干部們依然在奔波,我非常感謝他們的付出。”
■董文娟,35歲
“我要感謝黨的扶貧好政策,也要感謝自己敢闖敢拼敢出力,現在困難的日子終于熬出頭了,以后要繼續努力,讓日子越過越紅火。”
記者手記
一路溫暖相伴
在脫貧攻堅戰中,有這樣一群人,從沒有什么“朝九晚五”,而是“白加黑”“五加二”,最記掛的就是還有多少貧困戶沒摘帽;在推進鄉村振興的路上,他們繼續實地考察,爭取項目資金,建設新型產業項目,風里來、雨里去,為群眾謀發展,辦實事。他們就是駐村幫扶干部。在梁山村采訪的幾天里,村民們看到駐村幫扶干部時臉上洋溢著的笑容令人難忘。
“你們家最近還有什么困難?”“現在疫情期間要注意防護,最近天冷也要注意身體。”“你們家今天中午準備吃什么飯?”……駐村工作隊隊長董慶偉每碰到一位村民,便會熱情地寒暄,像和家里人交談一樣親近。在梁山村一圈走下來,村里有多少貧困戶脫貧了、哪家種了幾畝果樹、哪個人最近生病了、誰需要資金支持搞產業……董慶偉都講得清清楚楚。在與董慶偉對話過程中,尤其是談到扶貧工作時,他的眼神是有光的。對他來說,帶領村民脫貧致富是工作,是責任,但更像是一種信念。
除了董慶偉,駐村第一書記謝晨也在進一步策劃梁山村的鄉村振興計劃,要繼續給村里送溫暖、送產業、送教育,這是他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在寒冬,梁山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楊軍鋒也會每天帶領村干部進行巡邏,及時發現村中的問題,積極宣傳國家政策……
近年來,村干部和駐村干部積極組織產業發展,進行就業幫扶,改善硬件設施,讓群眾感受到了黨和國家的溫暖。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村干部和駐村干部用腳步丈量致富大道,用初心守護萬家幸福。(張家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