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客戶端北京9月8日電(記者郎朗)近期,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集中通報了吉林、山東、湖北、廣東、四川5個省,中國有色礦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黃金集團有限公司兩家中央企業一批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
10萬余噸污泥一埋了之、長江附近涌出“牛奶水”、取土坑變垃圾場……督察組通報的這些污染問題可謂觸目驚心。
污水直排、滲漏長江附近涌出“牛奶水”
水污染,是本輪環保督察中較為突出的問題。
在廣東茂名,電白區大量生活污水直排,對水東灣海域造成影響。
電白城區水質凈化廠故障頻發多發,經常“小毛病、大治療、長停擺”,2020年12月以來因曝氣系統故障,維修耗時長達5個多月,期間每天約1萬噸污水直排水東灣。日處理能力2.25萬噸的水東灣新城污水處理廠2019年4月就已建成,卻因排水去向更改問題達不成一致意見而停運27個月,直至督察進駐前才解決。
作為我國磷化工第一大省,湖北磷化工企業產生的固體廢物磷石膏年產生量位居全國首位。磷石膏大量堆存,其中含有的水溶性五氧化二磷和水溶性氟也對長江水環境安全構成較大風險隱患。
以湖北祥云(集團)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輪鏡塘磷石膏庫為例,該石膏庫距長江干流不足3公里,由于防滲措施落實不到位,2018年建成投運后不久,該庫就發生滲漏并污染周邊水體。受污染河水呈奶白色,形成明顯污染帶,經梅府港匯入東風港,導致東風港內魚類死亡。庫旁大泉洞泉眼原為周邊群眾生產生活用水來源,被污染后受影響的周邊群眾達149戶。
經監測,大泉洞水樣呈酸性,氨氮和總磷濃度分別為27.1毫克/升和695毫克/升,分別超地表水Ⅲ類標準26.1倍和3474倍,污染嚴重。
非法填埋8米垃圾坑致地下水菌落嚴重超標
縱觀督察組的通報,會發現不少地方處理污染物的方法簡單粗暴,一埋了之,即使群眾投訴十余次,都無濟于事。
以四川遂寧新景源生物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為例,2014年以來,該公司在未采取任何無害化措施的情況下,假借“土壤改良”名義,將10.51萬噸污泥直接傾倒或填埋于租用土地內。督察發現,該公司租用的687.9畝土地內受污染地塊多達19處,面積193.9畝,其中基本農田115.4畝。抽樣檢測發現周邊地塊土壤中銅、鋅含量超標,周邊環境受到污染。
因為違法傾倒填埋污泥問題,2015年以來,該公司先后被群眾投訴14次,但當地相關職能部門既不認真調查處理群眾投訴問題,也不按規定查處新景源環保公司違法行為,導致企業有恃無恐、問題愈演愈烈。
同樣因為非法填埋導致環境污染的還有吉林長春。
吉林省長春市綠園區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將24萬余噸混有大量生活垃圾的建筑垃圾違法填埋在農安縣燒鍋鎮第二機磚廠的取土坑,嚴重威脅地下水安全。
2021年4月,農安縣燒鍋鎮第二機磚廠附近居民向生態環境部舉報反映相關問題。生態環境部組織現場督察發現,取土坑已經填平,上面覆蓋了大量黃土。督察組現場對垃圾坑隨機選取了4個點位進行挖掘,發現上層0.5米左右為黃土和建筑垃圾混合物,往下則填埋大量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混合物,最深的垃圾填埋厚度達8米之多,坑內垃圾及受到嚴重污染的地下水顏色黝黑、異味濃烈。
監測結果顯示,坑內地下水多項指標嚴重超標,其中菌落總數最高達120000個細菌群落/毫升,超地下水Ⅲ類標準限值1199倍;糞大腸菌群最高達5000個/升。
非法采礦重點生態區被“開膛破肚”
通過督察組的通報還能發現,有地方以犧牲青山綠水為代價去追求一時的經濟效益,令人扼腕。
滇桂黔區域是珠江、長江流域重要生態功能區,區域生態系統脆弱,生態恢復治理難度巨大。同時該區域礦產資源富集,中國黃金在云南、廣西、貴州分別布局有3家、7家、3家礦山企業。
中國黃金二級公司中金科技的下屬企業云南黃金鎮沅分公司,違規越界露天開采超過27公頃,造成生態破壞;環評批復要求利用現有露天采坑作為廢石場,但該公司違規建設總占地約16公頃的4個廢石場堆放廢石。本應于2020年前基本完成的選排場地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任務,截至目前仍未完成。
此外,廣西鳳山縣宏益礦業(金礦)的礦權范圍與廣西樂業—鳳山世界地質公園部分重合。
2016年廣西曾發文要求鳳山縣禁止新建金礦采選項目,現有項目2019年退出。宏益礦業不但不退出,反而于2020年申請恢復建設。
作為上級公司,中金黃金還批復同意重啟采選改擴建項目,在申辦手續過程中知悉負面清單相關情況后,不是按要求進行整改,而是想辦法推動調整負面清單。
督察發現,宏益礦業礦井水直排周邊水體,砷濃度為0.19毫克/升,超過地表水Ⅲ類標準限值2.8倍。
對于上述問題,督察組表示將進一步調查核實有關情況,并按要求做好后續督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