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8日電 談及中國近年來在生物多樣性方面的保護,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8日表示,目前,中國90%的陸地生態系統和71%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得到有效保護,大熊貓、朱鹮、亞洲象等瀕危物種種群數量在不斷增加;系統實施瀕危物種拯救工程,多種瀕危野生動植物得到保護和恢復。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8日發表《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并舉行新聞發布會。會上,有記者問:生物多樣性關系到人類福祉,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請問,中國近年來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做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成效?后續還將采取哪些措施和行動,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成果?
趙英民回應稱,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以建設美麗中國為目標,積極適應新形勢、新要求,不斷加強和創新生物多樣性保護舉措,持續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形成了政府主導、全民參與、多邊治理、合作共贏的機制,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了顯著成效。白皮書從四個方面進行了系統闡述,概括起來有十個領域的成效。
一是優化就地保護體系。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率先在國際上提出并實施生態保護紅線制度,明確了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在維護重要物種棲息地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目前,中國90%的陸地生態系統和71%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得到有效保護,大家熟知的大熊貓、朱鹮、亞洲象等瀕危物種種群數量都在不斷增加。
二是完善遷地保護體系。持續加大遷地保護力度。系統實施瀕危物種拯救工程,生物遺產資源收集保存水平顯著提高,遷地保護體系日趨完善,成為就地保護的有效補充,多種瀕危野生動植物得到保護和恢復。
三是加強生物安全管理。將生物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頒布實施《生物安全法》,系統規劃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外來物種入侵防控機制逐漸完善,生物技術健康發展、生物遺傳資源保護和監管力度不斷增強,國家生物安全管理能力持續提高。
四是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實施系列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不斷加大生態修復力度,一體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統保護和治理。生態惡化趨勢基本得到遏制,自然生態系統總體穩定向好,服務功能逐步增強。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極大緩解了生物多樣性保護壓力,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國家生態安全屏障骨架基本構建。
五是協同推進綠色發展。注重以自然承載力為基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倡導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協同推進高水平生物多樣性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加快行業產業綠色轉型,推進城鄉建設綠色發展進程,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六是完善政策法規。中國將生物多樣性保護上升為國家戰略,納入各地區、各領域中長期規劃,強化組織領導,完善生物多樣性政策法規體系,頒布和修訂野生動物保護法、環境保護法等20余部與生物多樣性相關的法律,調整了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七是強化能力保障。組織開展全國生物多樣性調查和評估,建立完善生物多樣性監測觀測網絡,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和科技研發力度,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
八是加強執法監督。開展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織“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碧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等專項執法行動,持續加大涉及生物多樣性違法犯罪問題的打擊整治力度,始終保持高壓態勢。
九是倡導全民行動。不斷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教育和科學知識普及,基本形成政府加強引導、企業積極行動、公眾廣泛參與的行動體系,公眾參與保護生物多樣性方式更加多元,參與度不斷提高。
十是深化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合作。認真履行國際公約,促進生物多樣性相關公約協同增效。堅定踐行多邊主義,積極開展國際合作,為發展中國家保護生物多樣性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幫助,努力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下一步,我們將系統謀劃、持續推進。在政策法規方面,還要更新《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完善政策制度保障;推進生物多樣性領域法律法規制修訂,完善法律體系。”趙英民指出,在行動措施方面,制定和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十年規劃(2021-2030年)》,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本底調查,完善觀測網絡。優化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監管數據和信息平臺等,全面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能力和治理水平。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