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眼俯瞰武漢版圖,長江和支流漢江穿城而過,一汪33平方公里湖水坐落在鬧市之中,101.98公里綠道串聯,四大景區及星羅棋布的旅游打卡地環繞湖畔,這里是東湖,武漢的城市綠心。
百名總編輯參觀碧潭觀魚景點。 記者何曉剛 攝
19日,來自中國城市新聞網媒聯盟聯席會的百名城市網媒總編輯抵達東湖風景區,從車水馬龍間瞬間“穿越”到林蔭鋪路、湖光山色的東湖畔,紛紛表示“體驗獨特”。中國城市新聞網媒聯盟會長胡寶祥說:“城市中心有這么一片大湖,實屬稀缺資源,它不僅是旅游觀景的好去處,也調節著整座城市的生態品質。”
初秋的東湖空氣清新,沿途山水風光優美,總編們在聽濤景區漫步、參觀了蒼柏園、碧潭觀魚,又乘坐東湖綠道觀光車抵達華僑城濕地公園、東湖沙灘浴場,隨后在東湖磨山景區打卡楚城后,乘坐東湖游船抵達梅嶺一號觸摸偉人足跡。
在聽濤景區碧潭觀魚景點,柳樹垂岸隨風搖曳,湖水泛著粼粼波光,眼前是大片的藍和大片的綠,成群錦鯉在湖水中嬉戲,孩童們與之互動,歡笑聲不絕于耳。在華僑城濕地公園處,總編們又在岸邊湖水中清晰瞧見茂密的“水下森林”,定睛可見魚蝦在水草中穿梭,不時有幾只黑水雞用腳蹼撲棱出陣陣漣漪。
“喂魚啦!這些魚太可愛了。”剛拿到魚食,衡陽市石鼓區委融媒體中心副主任李文戀跑到魚池邊喂魚。她曾去過西湖、洱海等地,來到東湖后稱贊這里治理得很好:“這里的環境很宜人,這種較冷的天氣,游客仍然很多,水體很干凈,生態美就美在景色是渾然天成的,沒有明顯的人工痕跡,整體環境很協調。
工作人員清理水中的雜草。 記者何曉剛 詹松 李永剛 攝
“在城市中心,怎么實現湖水水質持續向好呢?”湖北省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生態修復專家康玉輝現場介紹,曾經長期養魚,使碧潭觀魚水生植物嚴重退化,如今通過篩選魚類、種植先鋒植被,促進水生態自我修復,不斷完善健康水系統,才達到眼前“一潭清水”的效果。
眼前的“水下森林”實屬東湖風景區生態系統修復工程的成果。“在水體生態修復過程中,沉水植物的生長與湖水澄清是相互促進的關系。”東湖風景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自2018年12月,東湖風景區管委會決定先行先試,在東湖8個子湖進行水生植物種植試驗,品種有苦草、輪葉黑藻等,形成一個能夠自我維系的水下生態系統,后又在東湖主湖建了四個試驗區域,如今“水下森林”長勢良好,東湖水體系統在生物良性作用下趨于穩定,為城市湖泊生態治理提供樣板。
中國城市新聞網媒聯盟會長胡寶祥表示,40年前曾來過東湖,如今變化很大,尤其是生態治理效果明顯:“治理湖水是一項大課題,東湖通過科學研究找出了一些有效的生態治理方法,再加上大眾的自發守護,為城市湖泊治理提供了可復制的方法和經驗,值得推廣。”
據了解,百湖之市的武漢擁有大小湖泊166個,位于城市中心的東湖一度是亞洲最大城中湖,也是武漢打好碧水、凈土、藍天保衛戰的重要陣地。一邊作為武漢詩意棲居地的美好生活空間,一邊在汛期“變身”城市海綿體擔負城市調蓄功能的東湖,堅持走生態治水之路。
東湖風景區相關負責人介紹,“水岸同治、湖塘并治、流域齊治、社會共治”,在全面落實河湖長制,完成全水域鎖定岸線、退漁還湖、游船革命、排口革命、小微水體治理等重大標志性工程的努力下,2017年,東湖主湖水質進入“Ⅲ類”時代,創近40年來最好水平;2019年3月,主湖郭鄭湖40年來首度監測到可飲用級的Ⅱ類水質。近年來,東湖獲評水利部“長江經濟帶最美湖泊”,系唯一入選的城中湖,后又高分通過全國示范河湖建設國家驗收,入選首批示范河湖建設名單,再次成為全國唯一入選的城中湖。系列生態治理方案齊頭并進,東湖正探索出一條大湖、名湖、城中湖生態治水之路。
(記者晉曉慧 王瑋琦 通訊員彭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