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法是善治的前提,一年來,各項立法工作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積極推進國家安全、公共衛生、生態文明等重要領域立法,健全國家治理急需的法律制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備的法律制度,一批利國利民的法律、法規陸續出臺。
在上海世紀公園內的一家新開的咖啡店里,店堂內醒目處張貼的不再是酒類商品零售許可證、食品經營許可證等,取而代之的是一張簡單明了的“行業綜合許可證”。這家店的負責人向記者展示了這張“升級版”行業綜合許可證。
咖啡店負責人:只要用手機掃一掃上面的二維碼,即可進入上海市電子證照庫,不但有企業的基本信息,還包括了酒類商品零售許可證、食品經營許可證,企業的經營項目也一目了然,讓企業“一證在手”就可以開門迎客。
這樣的變化源于9月28日正式實施的首部浦東新區法規—《上海市浦東新區深化“一業一證”改革規定》。新規的出臺得益于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關于授權上海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浦東新區法規的決定。
我國各項立法工作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一年來,立法形式不斷豐富,既搞“大塊頭”,也搞“小快靈”,力求增強立法的針對性、適用性、可操作性。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立法規劃室主任 岳仲明:我們堅持“小切口”的形式推進立法,針對人民群眾反映當前電信網絡詐騙的突出問題,我們正在審議《反電信網絡詐騙法(草案)》,完善制度措施,明確法律責任,加大懲處力度。
與此同時,一批回應社會關切,順應人民期盼的法律也相繼出臺。針對近年來,濫用網絡軌跡、大數據殺熟等社會熱點問題,《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相繼出臺,法律條款直指現實生活中個人信息被泄露、個人權益被侵犯的頑疾、痛點,回應了社會公眾的關切,我國的個人信息保護從此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立法規劃室主任 岳仲明:《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堅持和貫徹國家安全,保護人民群眾個人信息權益的立法定位,處理好安全保護和發展的關系,確立了個人信息數據處理應當遵循的原則和一系列規則,明確了個人信息和數據處理者保護數據安全的義務。
我國各項立法工作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一年來,立法從“有法可依”走向“良法善治”的步伐更加鏗鏘有力。刑法修正案(十一)補充修改47個條文,對社會關注的高空拋物、非法集資、刑事責任年齡等新情況、新問題作出直接回應;制定《生物安全法》《反外國制裁法》等,既是國家應對風險挑戰的重要法律,也是人民群眾關心關注的重大問題;制定和修改《長江保護法》等相關法律,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劃定生態紅線,守護綠水青山。
全面依法治國有關頂層制度設計陸續出臺,《法治中國建設規劃(2020-2025年)》《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21-2025年)》,形成了法治中國建設“一規劃兩綱要”的頂層設計。
司法部立法二局局長 劉長春:“一規劃兩綱要”集中體現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工作要求和實踐意義,正在對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發揮科學引領和制度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