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貿區將成為改革突破口
《經濟參考報》:我國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王茂林:世界上有800多個自由貿易區,這些地區被公認為是世界經濟最開放、自由化程度最高、資源配置效率高的地區,是跨國公司配置資源的核心區。這些自由貿易區早年多建在發達國家,近些年來許多發展中國家自由貿易區的發展情況也
很引人注意。
關于我國建立國際通行意義自由貿易區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兩大方面:
一是我國進一步改革開放的國際化戰略需要。從世界經濟自由化進程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面臨的現實需求來看,建立自由貿易區,既是中國進一步改革開放,尋求綜合配套改革突破口,通過帶頭示范作用,引導中國經濟邁向世界一流水平的戰略發展的需要,也是中國履行加入WT O承諾、提升國際競爭力、應對周邊國家和地區競爭、建立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在亞洲經濟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需要。由于目前中國的各類園區是“境內關內”,經濟自由化程度跟不上,以致園區作用下降,雖然為了補充功能而建立了各種園區,但仍未能解決問題,表明建立自由貿易區事宜應提上日程。
二是我國深化改革開放和促進經濟轉型需要。包括:深化新時期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需要;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選擇突破口的需要;帶動港口腹地發展的需要;各類園區整合與轉型發展的需要;以及為企業實現購銷全球化創造環境的需要。我國實施對外開放,從深圳經濟特區,到上海浦東新區,再到天津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先后成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里程碑。目前,貫徹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必須做好以深圳港為龍頭的珠江三角洲、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和以天津為龍頭的環渤海經濟圈的新時期發展。這其中以上海浦東新區進行突破,建立自由貿易區作用更大、意義更重要,因為這三個地區以長江三角洲在中國未來發展中意義更大。
國家確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其出發點是在更高水平上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其重點內容構成了進一步改革的方向。綜合配套改革要選擇突破口,就需要確定在機制、體制上與國際通行做法的結合點。在上海浦東試點建立自由貿易區是適宜的選擇。自由貿易港區帶動港口腹地經濟發展問題在世界備受關注,而且是各國建立自由貿易港區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要求。這主要是由于自由貿易區與腹地的后向聯系帶來的,如自由貿易區國內外公司對供應鏈體系進行腹地生產組織、服務和配送安排;對企業購買國內原材料或通過國內公司進行原材料、產品生產轉包等等,促使腹地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帶來經濟效益的提高,形成自由貿易港區經濟與腹地經濟發生廣泛的聯系。
此外,目前在不同城市設立的保稅區、出口加工區等特區型地區,雖然對所在地區的改革開放有一定成效,但也出現了現狀與設計初衷不符、功能交叉、政策不協調等情況。特別是保稅區還出現功能偏離原意、名不符實(包括中英文名不對應)引起國際社會費解,一些保稅區的環境已出現缺少吸引力的情況。因此,迫切需要采取措施,引導各園區之間相互配合、良性互動,形成一個有機整體。近年來,各地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某些自認為向自由貿易區過渡的變通做法,卻導致各類園區運作不規范,存在隱患。為探索有益做法、化解風險,我國應做第一個自由貿易區的試點。在中國各類園區政策整合的基礎上,提升深化政策體系,是中國各類園區進一步發展的目標模式選擇。同時,企業的跨國經營要求我國沿海特殊經濟區具有高效、便捷的通關要求,此條件必須在“境內關外”才能做到,這是對現代自由貿易港區開發開放提出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現實要求。
推薦閱讀:上海自貿區實用35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