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個部門更容易產生腐敗
一位接近國家發改委的知情人士表示,在國家能源局,哪個部門更有權勢取決于兩個因素。“第一,部門所管轄的能源在國家能源消費中的占比。第二,部門負責審批的單個項目的體量,規模越大,部門越熱門,就越容易腐敗。比如,有的部門負責審批的項目涉及上億資金,而有的部門負責審批的項目只有幾百萬、幾千萬元規模?!?/P>
“在能源行業,一個項目動輒數億,投資巨大,這也使這個行業成為腐敗的重災區”,上述知情人士表示,比如,很多人在煤炭領域“發大財”了,“魏鵬遠在國家發改委時就是在煤炭部門,后來在國家能源局煤炭司,在他這個位置上,幾千萬元,那都不叫錢”。
據媒體報道,今年5月,魏鵬遠被有關部門帶走調查。當時,在其家中發現上億元現金,執法人員從北京一家銀行的分行調去16臺點鈔機清點,當場燒壞了4臺。魏鵬遠因此被網民稱為“億元司長”。
據了解,近期落馬的許永盛、郝衛平、王駿則都曾與電力項目審批有關。2008年國家能源局成立,許永盛出任國家能源局電力司司長,郝衛平任副司長。王駿則早在2001年就擔任過國家計委基礎司電力處處長,2002年其升任基礎司副司長,后來接任電力處處長的是郝衛平。
國家發改委還有“參與制定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土地政策,擬訂并組織實施價格政策”的職責。周大地表示,不排除有一些腐敗分子不光是通過批項目,還會在制定政策上進行傾斜,借機斂財。
有業內人士指出,審批權是導致國家能源局出現貪腐現象的主要原因。
對此,周大地并不認同。他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國家發改委擁有大型項目核準的權力,而這個權力是正常的,一個項目可不可做,總要有一個部門說了算,不可能所有的項目都要上到國務院討論?!?/P>
周大地認為,集中出現的腐敗現象與過去盲目追求GDP的地方發展模式有關。有大量的重復建設,國家發改委是不愿意批的,但是,“下面的積極性比上面高得多”,市長、省長就一層層找上來,“這樣就反而給了國家發改委權力”?!霸谶^去這種有權就想用一用的社會風氣下,能源系統和其他領域一樣出現了一些權力尋租、受賄、索賄的現象”,“如今,國家下力度反腐,將重點就放在一些領導干部身上,放在一些關鍵部門身上,放在牽扯投資巨大的領域上”。
在項目中安置親友分杯羹,是能源領域權力尋租的常見手段
一位熟悉項目審批的人士表示,“做項目的人最清楚,要拿下一個項目,第一個要攻克的就是發改委,在實際審批中,發改委是第一個環節,也是最終環節,如果發改委不同意,其他部門基本上很難通過。”“一旦發改委通過了這個項目,其他部門的環節也就基本上通了,因為,官場有這樣的潛規則,正常情況下,有幾個人同意的文件,其他人不太好反對?!?/P>
“現官不如現管,因此,國家能源局的具體部門就有了較強的操作空間”。上述熟悉項目審批的人士表示,“在項目上報國家能源局之前,要先找司局的一、二把手去吃飯等。這種交際活動必不可少,目的是探探他們的口風,如果他們覺得這個項目還可以或者說50%以上能做,只要這個信息透露出來,跑項目的就會開始公關這些領導,投其所好,或讓他們的親屬或讓他們的親屬或朋友參與項目,分一杯羹?!?/P>
中紀委監察部網站信息顯示:國家發改委原黨組成員、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原黨組書記、局長劉鐵男利用職務便利為他人謀取利益,本人及其親屬收受巨額錢物;違規為其親屬經營活動謀取利益;收受禮金禮品。
上述人士表示,在項目中安置親屬、朋友分一杯羹,這種方式是能源領域權力尋租最常見的手段,與直接行賄受賄相比,“這種方式的風險要小一點”。
一位接近國家發改委的知情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今年5月份國家能源局出事兒的4名官員中,據他了解,利用現任職務便利涉嫌受賄的可能只有魏鵬遠,其他幾個出事的主要原因是在項目中安排家屬參與做生意。不過他的這一說法未得到能源局和相關機構的確認。
此外,據上述熟悉項目審批人士介紹,公關領導還分為主動公關和被動公關兩種?!疤崆白龉ぷ?、打通各個環節,這就是主動公關,一般人都會采取這種方式。尤其是前幾年,監管不是那么嚴格,企業主動公關的特別多?!币灿衅髽I按照正常程序遞交材料,當項目卡殼時,才去公關,“這個時候公關的人是比較被動的”,“要么負責行政審批的官員開條件,要么你開出的條件足夠滿足他,才會放行”?!斑x擇哪一種方式要看具體的人,根據這個人具體的性格喜好和他的態度來決定選擇什么樣的方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