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個月以來,通過多方打聽,錢江晚報記者可以大致勾勒出邱愛玉其人——
邱愛玉,生于上世紀60年代初,臉盤稍大,膚色白凈,個子高高的,一頭短發,穿著比較時髦。如果不講她的年紀,估計沒有幾個人能想到,她有兩個兒子。
令人意外的是,即便是事發后的今天,在天臺老家,也沒有多少人知道她。
就像天臺一位企業家說的那樣,天臺不大,縣內幾個事業有成的,真正有實力的,彼此都很清楚的,但實在是沒有聽說過邱愛玉這么一號人物。
當錢江晚報記者告訴他,邱愛玉涉案上億被抓,他并不是很意外。“這年頭,資金鏈斷裂的有多少?不會僅僅就這么一個邱愛玉吧?”
不過,在天臺深入采訪之后,錢江晚報記者還是了解到了關于邱愛玉的點點滴滴。
如同蒙著這個季節天臺山里的冬日山霧,這個中年女人,多少還是顯得神秘。
銀行監控顯示
邱愛玉
曾出現在案發現場
“我們天臺在去年4月的時候,就出現了一起存款被騙的案子,事情發生在某家銀行。騙到錢款的那個人姓施,當時就已經找不到了,而參與這起案件的,有銀行里面的一個員工,姓賴的。事后我們調取了現場騙款的監控錄像。除了姓施的姓賴的,在柜臺外,還有另外一位女士。從錄像上看,他們彼此之間顯得很熟悉。”辦案民警說。
事后查明,這位女士,就是邱愛玉。
最早偵查買通銀行內部員工騙錢案的天臺刑偵大隊辦案民警說,這是他第一次看到邱愛玉這個人,他的第一印象也是:一個光鮮亮麗的成功女人。
“因為這段監控錄像,我們找到了她問點情況。邱愛玉當時笑著說,她怎么會和他們在一起,騙人家的錢?她又不缺這個。”辦案民警記得很清楚,當時邱愛玉是拍著胸脯說的,像是極有自信。
邱愛玉還抽煙。
就在不久前,賴某被天臺警方找到了。
種種調查和線索都指向賴某和邱愛玉有過不少交集。
“在那段監控中,我們是無意中發現了邱愛玉,目前對于她和賴某到底涉案到什么程度,這需要進一步偵查。”辦案民警表示。
“因為有儲戶發現自己的幾百萬存款不見了,便找到了天臺這家銀行。”辦案民警說,這個案子涉及三四個儲戶,最多的達400多萬。”天臺警方接到報案是去年3月,其中姓施的那位,目前已經失聯,所以辦理這些手續的銀行內部人員賴某成為了偵查重點。
辦案民警還原整個過程后搞明白了,涉案嫌疑人號稱有高利息回報,說服一些人(也就是類似杭州聯合銀行巨額存款失蹤案件中的“銀主”)到指定銀行存款。
據錢報記者了解,類似這類案件,涉案嫌疑人把“銀主”騙到銀行之后,會先讓“銀主”輸入密碼,拉一張對賬單出來。這一步,其實沒什么實際作用,只是為了迷惑“銀主”而已。隨后的一步,才是關鍵:涉案嫌疑人已經先填寫好了一張轉賬單,再假意告知“銀主”要再次輸入密碼進行確認,或者是其它什么理由需要再次輸入密碼。等“銀主”輸入之后,其實是進行了轉賬程序,錢已經轉進了涉案嫌疑人的賬戶里。
當然,如果銀行內部人員是知情的,自然是不會提醒“銀主”這是一筆轉賬業務,而且會盡速辦理。
落戶交通局集體戶口
近來有好多人
來打聽、找她
“邱愛玉住這兒嗎?”
一周之前,錢報記者來到天臺縣赤城街道人民東路。按照查詢所得,這里是邱愛玉的戶籍地所在。
“沒有這個人,但經常有她的信寄過來的,以前的長時間沒人來取,都已經退回去了,你們看,這里又有一封了。”已是晚飯時分,值守傳達室的大伯正在吃飯,他指了指辦公桌。
這是一封銀行寄過來的催款函。
顯然,邱愛玉已經長久不住在這里了。
這個地址是天臺交通部門下的一個老宿舍區,看得出,建筑已老。
也許是時間太久了,這里住的大都是新來的租客,一下子要找到邱愛玉的老鄰居也非常困難。幾經周折,錢報記者聯系到了與邱愛玉同一集體戶口的幾位,其中有一位鄭姓男子。
鄭先生說,近來已經有許多人來找他,都是來打聽邱愛玉的,但自己并不認識邱愛玉。“當年的集體戶口,我一直沒遷出,于是和邱愛玉的戶口掛在一起。”
那么,既然邱愛玉的戶口在當地交通部門下的宿舍區,那她與交通部門的關系便非同尋常了。
有共事過的人只是簡單說起,之前邱愛玉只不過是個臨時工,后來調到交通局里開車。
于是,錢報記者又找到了天臺縣交通局。
“印象最深的是她后來的生意合作人,曾經是局里的一位領導,因為做了一些實事,在當地名聲不小。十年前提前辦退休后開了廠,十年前的事了,聽說企業情況也一般,關注他們的人不多。”一名在交通局工作多年的老員工說,那個退休老領導之后很少來局里,哪怕是單位組織的老員工活動也很少參加,以至于現在許多干部職工都不認識他了。
至于邱愛玉,知道的則更少。
不過,可以了解到,兩者合作的是涂料和交通設施方面的生意,公司名叫“新帥邦”。
她常年不在天臺
融來的那么多錢
都去了哪里
“新帥邦”公司位于天臺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廠房顯得非常普通,一樓的廠區里堆著許多涂料罐子。
在這里,錢報記者又發現了邱愛玉的一些過去。
“邱愛玉在這辦過公?”
“是啊,對面曾經是她的辦公室,但她好些時候不來了,這里也包給了其他人。”
在廠區里,錢報記者遇到了一位員工,她對邱愛玉的近況顯然沒有多少了解。
從廠里的情況看,也就是做些交通標志標識以及公路用涂料等等,單憑這些實在想不出邱愛玉要那么多錢有何用處。
“融資那么多錢,用到哪里去了呢?”
錢報記者曾經從杭州的辦案民警得到過一個答案,那是邱愛玉自己說的,她說融來的錢是為了她的專利申請,也就是一種新型的瀝青路面改良劑。
因為一直來經營的項目和交通有關系,邱愛玉和她的合作人確實很有可能在幾年前就開始研制瀝青路面改良劑。
這的確是一種新技術,以前常規使用的瀝青路面,只要一到下雨天或者氣溫升高就易裂開,汽車碾壓多了之后,就會使路面產生一個個的大洞。
邱愛玉他們研究的這種改良劑,就可以大大緩解這種問題。
也許是他們實力有限,最早的研究缺乏資金,于是便從親戚和朋友那里融資,甚至后來還借了高利貸,漸漸的這個洞就變大了。
前幾年開始“弄”錢
八只缸七只蓋
后來就蓋不過來了
“由于利息非常高,到了后面八只缸七只蓋,蓋不過來了,此時她資金的缺口已經不是專利能替她補回來的了,所以她才需要錢,很多很多錢。據我所知,邱愛玉常年不住在天臺,都跑在外面,所以她在天臺沒什么名氣。”天臺當地一位知情企業家如是說。
“到了后期,邱愛玉融資上億,其實自己拿到的只有一半左右,而這一半付利息都不太夠了。”辦案民警說。
“邱愛玉‘弄’錢從前年就開始了,她的朋友中,少的借幾萬幾十萬,多的上千萬。”民警說,為了支付利息,邱便不斷地借錢,其實最早借錢的人,利息可能都超過本金了。
“這個瀝青專利確實不錯,但專利究竟值多少錢,要讓市場來決定,我們公司經過一年的運作,正在起步。”這一次,錢報記者在天臺又找到了這個新專利已經初步投產的新公司。
這家新公司的負責人說,他們這個公司有四五個股東組成,其中并沒有邱愛玉。
邱愛玉曾經的合作者,只是拿了專利來入了股,占的比例也不算大。
“我見過邱愛玉兩次,和她并不熟悉,也是因為她曾經的合作者才認識的。”
這位負責人表示,公司每個股東的投資額也就兩千萬左右。
如果邱愛玉融了那么多資金,都用在這個專利的推廣上,那也用不上他們這些新股東來投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