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廣州市人大代表、市民政局負責人披露,通過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信息系統,截至今年1月,全市共完成公租房、低保、低收入困難家庭認定、其他人員醫療救助和其他社會救助核對業務48237宗,達11萬余人次,發現近兩成瞞報了家庭收入和財產狀況。
該負責人稱,對于騙保行為,廣州市正在立法,或將予以重罰、起訴、“停保”。而為了不再花錢“養懶人”,將采用“蘿卜加大棒”的形式,鼓勵在法定就業年齡內且有勞動能力的低保對象就業。
漫畫/陳春鳴
20605人次申請不合格
昨日,市民政局負責人首次對外披露,廣州市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工作從2013年年底開展以來,截至今年1月,全市共完成核對業務48237宗(110763人次)。其中,公共租賃住房19184宗(46066人次)、最低生活保障22582宗(46424人次)、低收入困難家庭認定4333宗(11773人次),其他人員醫療救助1625宗(5328人次),其他社會救助513宗(1172人次)。
核對結果令人吃驚。市民政局救助處處長李志雄說,共檢出不合格申請7651宗(20605人次)。其中,公共租賃住房1655宗、最低生活保障3561宗、低收入困難家庭認定1942宗、其他人員醫療救助493宗。
核對業務總檢出率為15.86%。其中,公共租賃住房8.63%,最低生活保障15.76%,低收入困難家庭認定44.8%,其他人員醫療救助30.34%。
他解釋說,檢出不合格申請個案的原因主要有三個:社會救助申請人家庭收入核對結果高于社會救助政策規定的相關標準;社會救助申請人家庭財產核對結果高于社會救助政策規定的相關標準;社會救助申請人家庭收入、財產核對結果均高于社會救助政策規定的相關標準。
李志雄說,目前已對不合格申請人員全部完成了清退。
全市400人負責核對
為了防止騙低保、“開寶馬”申請廉租房等現象,2013年8月,廣州率先成立了廣東省首個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中心。
“核對中心建立了房產、車輛評估機制和市、區、街三級核對機制,全市專業核對工作隊伍約400人,全面開展低保、低收入困難家庭認定、住房保障、醫療救助等核對業務。”李志雄說。
目前,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工作已實現與民政、公安、工商、人社、國土房管、國稅、地稅、住房公積金等8個部門以及12家銀行的15類收入、財產信息的交換與比對。
為了最大限度減少審核人為因素,杜絕“人情保”、“關系保”現象,核對中心采用以綜合信息核對為主、上門調查等手段為輔的審核方式。
“核對信息前需有申請人的授權書,相關部門方可進行查詢,提供共享數據。”李志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