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2月10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前天,北京有約80名網友聚在一起,吃了3公斤的大米。一塊吃個飯,本是件平常事兒,卻引發了爭議。因為他們吃的是轉基因大米。
除了北京這80名網友,當天,在西安、杭州等23個城市,共有近500名網友參加了“轉基因大米品嘗會”。發起方表示,共向華中農業大學申請了30公斤抗蟲轉基因大米,運到北京后分發到各地。
發起方稱,這是一次科普活動。但是,轉基因大米品嘗會也遭到“違反相關條例規定”等質疑。那么,轉基因大米品嘗會是什么樣的?為什么要舉辦“品嘗”形式的活動?此舉又是否合理合規呢?
這次的活動是由一家科學、科普網站倡議發起的,他們統計,有北京、西安、杭州等23個城市,大約500名網友參加了品嘗會。
在這家網站站長吳興川看來,這是一次科普活動,甚至可以說是作秀,但并沒有試驗或科學實驗性質。
吳興川:經常有反對轉基因的人說,你們說轉基因安全,那你們吃啊。我們現在就吃給他們看。但這絕對不是實驗的意義。就是說,“你看我們吃了以后沒事”。沒有這樣來設計實驗的。我們是說,來參加品嘗的網友,是認定這個食品是安全的。我們來吃,實際上是種科普活動,甚至可以說是一種作秀,我們是讓其他一些有疑慮的網友,打消疑慮。
吳興川介紹,參加品嘗會就像大家找個地方AA制聚餐,參加者需要交些費用。比如北京這次活動費用每人200元。
而這樣的有關轉基因食品的品嘗活動,已經不是第一次舉辦。從這次各地活動的圖片上可以看到,有的地方已經開到第七屆。只不過這次是參加城市和人數規模比較大的一次。
方舟子也參加了北京的品嘗會,他說,以前他也在類似活動中吃過其他團隊提供的轉基因玉米,他們品嘗轉基因食品,但不是活動中所有的食品都是轉基因的。
方舟子:當然主要都不是轉基因的,因為現在能夠吃到的轉基因品種太少了。我國市場上的轉基因食品就是大豆油、菜籽油、玉米、木瓜。能品嘗的就轉基因大米。量很小,100來人只有三公斤大米。所以我也看到有人說,你們吃這么一點大米能有什么用呢,又不是毒藥,吃一次有什么用,有種天天吃啊。我們是想天天吃,把它當飯吃。但是現在轉基因大米還沒有商業化種植。
這次活動所用的大米袋子上寫著“抗蟲轉基因大米,華中農業大學轉基因水稻團隊研制”。負責聯絡大米來源的華中農大教授嚴建兵說,能有的量很少。
嚴建兵:這個米是華中農業大學轉基因水稻團隊提供的,我本人不做水稻研究。我一直是參與了科普工作,所以我幫他們聯系了。因為還不允許商業化種植,所以這是科研成果的一個中間產品,整個量是很少的。往年,我的理解,就是我們學院,會給我們每個老師發上一公斤,給大家品嘗一下。但今年就沒有了。我的意思是說,這個量很少。所以只能是品嘗,不足以讓你吃飽。
但是,轉基因食品品嘗會這類活動也遭到不少質疑。有質疑者提出,我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規定,“單位和個人從事農業轉基因生物生產、加工的,應當由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批準”,此類品嘗會不符合轉基因作物生產加工需獲批的要求。
對此,華中農大教授嚴建兵稱,這次食用的大米來自Bt63轉基因抗蟲水稻,其已獲得安全證書,但尚未獲得品種審定證書,這意味著還不能進入推廣階段、不能作為商品在市場上售賣,而他認為品嘗會是內部、小范圍科普行為,和商業化生產加工沒有關系。
嚴建兵:吃的是獲得安全證書的Bt63,安全證書的意思就是說,它所有的需要檢測的程序都已經結束了、沒有了。這個東西OK了。但是,農業部另外對品種審定有個規定,就是作為公司或商業化銷售,需要經過品種審定程序。這個和轉基因和非轉基因沒關系了。現在轉基因大米還差這個,沒有品種審定證書,這個種子不能商業化銷售。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鄭風田認為,雖然沒有法規明確禁止轉基因食品品嘗活動,但他卻并不支持,覺得不是真正的科學普及。
鄭風田:國家對轉基因的種植是有嚴格要求的。但是你轉基因實驗,試驗田的東西拿出來讓普通的消費者吃,這個是沒有相對應規定。我對這種行為還是一直認為不合適。我們對轉基因的研究,國家大力要支持。但是對食用的農產品,尤其是大米,中國人的口糧,還是極其慎重。所以從這來講,轉基因大米你有科研成果可以,但是國家現在不允許商業化種植,你就不應該通過這種活動施壓。這樣的做法容易對公眾形成誤導。
此外,還有反對轉基因的人士認為,此類品嘗或存在違反科學倫理的情況,參與者可能不一定完全了解所吃食品。同時,還有人擔心,轉基因生米在流通領域,不能保障不會發生基因漂移。
對于這些,活動發起方吳興川表示,活動中會向參加者介紹所食用的是什么樣的食品等內容,而他認為擔心整個活動流程中會發生生米基因漂移并不成立。
吳興川:大米不是水稻。有人擔心在運送過程中大米漏出去就變成種子了。但是大米是剝了殼的,不是水稻也不是種稻,這些大米不可能再當成種子拿去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