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紀委網站消息,云南省委副書記仇和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組織調查。
仇和
原江蘇省沭陽縣委書記、現江蘇省副省長仇和的“鐵腕”改革,更多地體現在個人的行事風格上,更具有鮮明的個性色彩。他用強硬的、快刀斬亂麻式的手法推行其施政法則來實現變革。
仇和從1996年起,在沭陽進行了為期4年的“鐵腕”改革,讓經濟基礎薄弱、社會環境較差的沭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1997年以前,沭陽經濟排全省倒數第一。到2001年仇和離任時,這個全省最貧困的縣,國內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在全省排名分別提升了13位和6位。2001年8月任宿遷市委書記。在2006年1月20日閉幕的江蘇省十屆人大四次會議上仇和當選為江蘇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仇和可能是中國當代名氣最響的市委書記。他在主政宿遷時的一系列超常規的激進改革使他被譽為“最富爭議的市委書記”。
47歲的仇和9年來從沭陽縣委書記升任到宿遷市市長、市委書記,一直以激進的手段推進當地改革。他的“個性化”施政方式以及對某些體制局限的大膽挑戰,引發巨大爭議—
1998年,宿遷市下屬的沭陽縣,給教師下達“招商引資”任務,結果引起集體罷課,此事被央視《焦點訪談》披露;
1999年,又是沭陽縣,將犯有小偷小摸等行為的人,在電視上予以亮相、念檢討書,取名“沉重的懺悔”,此事被《南方周末》曝光;
2002年,宿遷推行1/3干部離崗招商、1/3干部輪崗創業,政府催生了上千“官商”,這同樣引起媒體集中轟炸。
2003年,宿遷強行推進教改醫改,變賣幼兒園和醫院,引起激烈爭議。從7月12日至10月2日,短短一個半月時間,被很多官員視為“政治殺傷力極大”的《焦點訪談》,三次聚焦宿遷。江蘇一位官員評價,如此高頻率關注一個地區,實屬罕見,實非尋常。
而所有這些引起爭議的事件,背后都站著同一個人———仇和。
仇和身世
仇和出生在江蘇鹽城濱海縣的農村,父母都是農民,家里原本有8個孩子,因為窮,死了兩個。在他5歲的時候,親眼看著自己的一個弟弟因為沒錢治病死掉了,而自己能上學也是犧牲了三個姐姐的上學機會才換來的。1993年他的家是全村最后一個從草房改為瓦房的。他是個不折不扣的農村娃,他了解農村的一切,也想改變這一切。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制度,仇和像所有那個年代向往知識的青年一樣,一頭向知識的海洋扎去。為了實現改變農村面貌的愿望,他報考了江蘇農學院,學習植物保護專業。畢業后他被分配到省農科院工作,3年后就被提拔為副處級干部。1986年,仇和被下派到徐州豐縣掛職鍛煉兩年半,靜心研究農村問題。
仇和速度
他可以用半年的時間把原來民居密集的地方變成八橫八縱的步行街區;可以在三天以內辦妥一個龐大的投資項目;甚至可以在兩周之內將一個原本垃圾成堆的縣城變得干凈整潔。
到2000年底,沭陽共啟動民間資金15億元,新建小城鎮樓房356萬平方米,是1996年底總數的38倍。新增城鎮人口26.5萬,人口城鎮化率從7.5%上升到22.1%;也是到2000年底,沭陽城區新辟街道39條,新鋪水泥路62萬平方米,新建樓房198萬平方米,新增公共綠地208萬平方米———一座全新的縣城出現在沭陽百姓面前。
仇和的改革為他招來了更多的“罵名”。雖然是“罵名”,但仇和似乎并不在意,因為實際上,這些“罵名”主要來自那些經受不起他激烈改革的地方官員,而不是老百姓。在經濟改革方面,仇和給我們的印象是個極端堅定的市場經濟和市場主體的實踐者。
這是仇和,仍舊每天早上5點半起床,還是喜歡吃韭菜粉絲、蒸小紅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