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19日舉辦的發布會上公布的一項有關兒童早期發展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若要實現在2020年基本普及學前教育的目標,必須加大投入力度,以提高保育服務質量。
中國有9000萬0-6歲的兒童,其中三分之二生活在農村地區,他們獲得的保育服務質量大多仍低于城市兒童。
發布會上,還公布了全球神經科學領域與兒童大腦發育相關的最新發現:生命的最初幾年是兒童身體、社會以及情感發展的關鍵階段。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總部的兒童早期發展高級顧問皮婭·布里托教授表示:“早期大腦發育和形成的功能將為日后的學習、行為和能力發展奠定重要基礎。為確保所有兒童都能夠充分發揮潛力,針對脆弱兒童開展早期干預是最有效、最具成本效益的措施。”
基于最新的調查研究結果,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全球范圍內倡導對0-6歲早期兒童綜合發展進行投入,以確保所有兒童,尤其是貧困和弱勢群體,都不會錯過這一重要的發展階段。為促進兒童大腦發育,必須采取多管齊下的措施,提供健康、營養、教育和保護等多方面支持。
2010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要求積極推動學前教育的發展。自此,中國幼兒保育覆蓋率已從2000年的35%上升至2013年的67.5%。
同時,中國政府承諾投入500億元資金發展學前教育,并重點支持邊遠貧困地區,這一舉措也大大推進了學前教育發展。
2012年中國教育部印發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嚴禁“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
“《指南》發布以來,全國的3-6歲兒童的保育工作都有所提高,但目前0-3歲幼兒的保育工作還未納入公共服務的范疇,孩子們還在等待。”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教育專家陳學鋒博士說。
“我們從中國政府的做法和承諾中看到,幼兒保育投入對促進國家長期發展起著極為關鍵的作用。”陳學鋒說,“為實現這些宏偉目標,我們必須持續優先加強教師、醫療工作者以及家長的育兒知識技能,不僅使他們了解兒童早期發展的重要性,也幫助他們學會使用創新干預措施,共同促進兒童發展。”
教師是影響幼兒園質量和兒童學習成果的核心要素。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和北京大學聯合課題組近期在五個欠發達地區主導開展了農村幼教教師培訓項目的調研,發現在教師培訓方面的投入越多,兒童發展的成果便越顯著。
調研還發現,五個農村貧困縣的幼兒園教師的教學水平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他們急需得到專業培訓和持續的支持。學齡前兒童的城鄉差異有可能進一步擴大,若想扭轉這一趨勢,中國必須在教師培訓和提高保育標準方面作出更大投入。(記者劉偉、全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