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20日電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日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副主任于欣麗在談及“國家標準管理改革”時表示,目前推薦性國家標準、推薦性行業標準和推薦性地方標準中,有70%左右不應該由政府管,要放給社會。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日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海關總署國家口岸管理辦公室主任黃勝強、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副主任于欣麗介紹《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國務院關于改進口岸工作支持外貿發展的若干意見》、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有關工作情況,并答記者問。
于欣麗指出,本次改革主要發揮市場在標準化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在現行標準體系中,推薦性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大概近10萬項,這些標準中70%左右的都是一般性的產品和服務標準,這些標準應逐步放給市場,更加突出政府標準向公益范疇轉變,不該政府管的要放開。《改革方案》提出設立團體標準,把不該由政府管的放開放到位,放給具有相應能力的社會組織和一些產業聯盟來制定,依據市場和創新的需要來制定團體標準。
于欣麗還指出,企業標準100多萬項,原來是政府采用備案甚至是審查性備案的方式進行管理,《改革方案》提出逐步取消企業標準備案管理,用企業產品服務標準的自我聲明公開制度來代替。企業不用去備案了,自我聲明公開所使用的標準,這樣的話給企業松綁了。這是“放”的兩個方面。
此外,于欣麗表示,目前有強制性國家標準、強制性行業表和強制性地方標準三級,方案提出將三級標準整合為一級,就是強制性國家標準,可以有效解決體系亂的問題,確保“一個市場、一個底線、一個標準”。因為強制性標準涉及人身健康、生命安全、財產安全、生態安全、國家安全。精準管還有一層意思,目前推薦性國家標準、推薦性行業標準和推薦性地方標準中,有70%左右不應該由政府管,屬于一般性產品和服務標準,要放給社會。放了以后政府把有限資源和力量、精力放到該管的那一部分上面,比如國家標準,制定一些基礎通用和與強制性標準相配套的標準,推薦性行業標準主要制定行業領域重大產品、重大技術、重大服務、工程類標準。還有就是地方標準主要制定滿足地方自然條件的、地方民俗民風、以及地方特殊地理環境所需的標準。通過管少、管好、管到位來解決這些問題。
于欣麗指出,在市場層面,把一些不該由政府制定的標準交由市場,發揮市場主體活力,設立團體標準,由他們來制定,形成市場的一種共治。關于企業標準,是政府搭臺子,明確企業對企業標準的主體責任,企業對其產品服務標準進行自我聲明、公開,社會層面包括媒體、廣大消費者都可以進行監督。這樣,從政府層面、市場層面、社會層面形成了一個標準化共同治理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