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地醫保“差”出來的自費
異地醫保即時結算的問題,現在已經引起各方關注,湖北已經實現了省內的異地即時結賬。現在,跨省的異地即時結賬問題,還在逐步解決之中。
所謂異地即時結賬,是指B地的病人,在A地看病也能就地即時結賬。看似A地給報銷了醫保費用,其實,還是B地埋單,因為,你的醫保關系在B地,只不過通過電子化實現了即時兌付。這減輕了異地就醫病人的資金墊付壓力,當然是好事。但是,接踵而來的就是異地的政策差異和差價的問題。
張前進是北京人,因為工作的關系,人長期在外地。去年底,他在外地做了兩個手術共花費4.6萬余元,醫保只報銷了1.8萬余元,自費的比例高達60%。分析自費原因時,他才發現,異地診療和檢查費用的差異等,是一個重要因素。
剛剛拿到醫保拒付的目錄單時,他怎么也想不通,怎么連靜脈注射、大小便化驗這樣一些最基本的醫療費用也不能報銷?后來,從北京市人社局了解到,北京市的診療檢查費用是全國較低的。
據介紹,全國其他地方的這些收費大都作了調整,而北京沒有調價,因此,造成外地的這些費用,大都比北京高。同樣一個項目,少的差幾塊錢,多的能相差幾百元。僅全身麻醉這一項的費用,張前進就被北京醫保拒付了660元。住院10多天,兩個手術下來,6張費用清單上,大大小小的超“北京標準”的項目一大堆,于是,自費部分就多出了一大塊。
此外,這種跨省醫保,還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就醫地與醫保地的目錄范圍不一致,導致“被自費”。就醫地在醫保目錄內的藥,醫保地不一定在目錄內;而醫保地目錄內藥品,就醫地卻可能不在目錄內。而報銷只能以醫保地的目錄為根據。有的藥成分一樣但名稱不同,也無法報銷。
“現金病人”治出來的大處方
醫保病人看病需先刷醫保卡,非當地的醫保病人,無卡可刷,看病只能自己先墊錢。這些病人,被醫院稱為“現金病人”。
現在,醫保部門對醫院大多實行了醫保費用的定額管理,同時進行自費比例的控制管理。但是,跨省的異地醫保人員或公費醫療等形式上的自費患者等,表面都是“現金病人”。他們既不占用醫院的醫保定額指標,也無妨上級對醫院自費比例的管控,因此,這些病人最受醫院的歡迎,最容易被“高大上”的“大藥方”給自費了。
例如,上述的湖北省社科院院長宋亞平,只是初期的感冒,也不發燒,卻被醫生開了醫保目錄范圍外的抗生素。后來,咨詢了專家,得知一般的感冒根本不需要用這種抗生素。
跨省異地醫保的病人,也經常這般地“被自費”。前不久,有位患者在武漢住院后,僅一種非醫保目錄內的抗生素,就被自費了7000多元。“醫生事先沒有告訴我這種藥是不能報銷的。”他說。有些醫保定額管理壓力較大的醫院,正是靠這部分“現金病人”來調節和維持醫院總費用平衡的。一些“高大上”的著名醫院,主要病源正是來自各地的“現金病人”。
而實際情況是,現在幾乎人人都是醫保病人,只不過因為種種原因,有些人形式上是“現金病人”,當他們把異地的醫療費用拿回當地醫保部門報銷后,就經常發現,報銷的比例有時很低。原因之一,是用了目錄范圍外的藥品等,而使用這些藥品時,醫生并沒有事先告知。
無論是門診或住院,管理部門都要求醫生事先告知患者,哪些藥和治療費用是自費的,但實際情況是,有的做到了,有的沒做到,或者沒有完全做到位,至少對“現金病人”沒有完全做到。
算不清的“打折”
“政策報銷比”與“實際報銷比”咋差那么多?
在全民醫保體系基本建立的今天,看病貴的“痛感”明顯,不僅因為醫療費的總價居高不下,還在于患者的“實際報銷比”常常明顯低于“政策報銷比”。
所謂“政策報銷比”,是指剔除了自費部分后的報銷比例;而“實際報銷比”是包含了自費部分的報銷比例——患者的直接感受是來自這里的,他們只認“花出去多少錢,報回來多少錢”這筆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