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手機用戶與通訊運營商頻頻因高額漫游費用發生糾紛。調查發現,一方面,從技術層面來說,已收取20余年的國內漫游費目前成本已“幾乎為零”,運營商卻仍在收取;另一方面,盡管運營商多次調降收費,但在個別國家,中國旅客的漫游通話收費標準仍動輒每分鐘高達三四十元。
早在很多年前,移動電話尚未在國內普及的時候,作為“大哥大”的手機,無論是正常通話費還是國內國際漫游費,都高得讓人咂舌,但因為使用者較少,人們的感受并不強烈。但隨著手機進入千家萬戶,成為普通群體日常不可缺少的通訊工具之后,人們對國內國際漫游費的高企既有怨氣又無可奈何。
顯然,在全國通信網絡尚未完全建成“一張網”的情況下,中間所產生較高的“漫游費”有他的合理之處,但隨著全國“一張網”的形成,國內漫游已經不存在額外成本,就連業內資深技術人員也坦言,從技術層面來說,國內漫游費成本已“幾乎為零”,并不需要比本地通話更多投入。“國內漫游對各分公司只是數據庫提取的問題,幾乎不產生任何技術上的成本。”技術上的成本沒有,人工成本就不存在,在國內任何一處相互通話,與電腦上網瀏覽各地信息一樣,產生的只是正常流量,與距離遠近不存在任何關系,再收取所謂的“漫游費”,無疑是在“空手套白狼”,非但是不合理,更有“欺詐消費”之嫌。
此時,漫游費已經成為一種純粹的人為收費,取消漫游費并不存在技術難度,也不存在制度障礙,收取的原因只是運營商想要收取、不愿放棄——收取價格不菲的漫游費,一年就可以帶來上百億元的收益。既然,不取消的利潤如此之高,那么何必取消,有什么動力取消?只要打上通話漫游的旗號,上百億元就輕輕松松落入腰包,到哪里還能找到這樣的好事?
漫游費已經具備了取消條件,取消漫游費的輿論也早已形成,但有時輿論力量是有限的,尤其是輿論無法實質撼動被監督者利益的時候。這就需要更具體的頂層設計和更詳細的制度安排,并有意引入市場競爭與市場監督,以理念和規則讓被監督者作出應有的表態和讓步,以競爭與監督引導被監督者作出必須的改變與改善。此時,輿論是監督者,也是改革議程的設置者。現在,取消漫游費再次成為熱點輿論,對于久已存在需要解決的漫游費問題,不能再輕易放過,不能僅僅再抱怨了事。這會讓公眾傷心,讓輿論無力。(中新網IT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