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年前,東南大學青年教師陳善年接到“秘密”任務,在校內組隊參與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反應堆設計。任務早已完成,項目卻處于保密狀態。直到去年隨著中國核潛艇“091工程”“092工程”解密,同為東大教授的妻子佘穎禾才弄清楚丈夫50年前那個秘密。
陳善年教授當年參加足球隊的照片。(資料圖)
退休后陳善年有兩個心愿,一是向民眾科普核電安全,二是為培養核電創新人才出力。今年恰逢兩位老人金婚,他們決定拿出省吃儉用的100萬積蓄,在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聯名設立獎學金。昨天,這對8旬教授夫妻親自把支票送到了東南大學。
金婚紀念
他們相識相戀于東大
今年已是金婚
陳善年和佘穎禾兩位教授相識、相戀于校園。同是福建老鄉的他們,一同求學于千里之外的東南大學。陳善年教授1952年考入廈門大學機械系,1953年轉入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熱能動力裝置專業,佘穎禾教授與他同屆。高大帥氣的陳善年當年是校足球隊隊員,還能吹管弦樂,在校內有一定名氣。佘穎禾的名氣就更大了,作為體操高水平運動員,佘穎禾曾代表江蘇到全國參賽。
陳善年教授回憶說,當年他和妻子都是東大“三好優秀生”。“三好”是指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身體好是指體質要達到標準,并且代表江蘇參加全國比賽;學習好是指學習成績優異;工作好就是要求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不是同系的兩人互相慕名已久。陳老甜蜜回憶起一個片段,那年也是秋季,在老圖書館樓梯口兩人相遇了,很快認出了對方,“她對我點頭打招呼,我一下臉漲得通紅。”1955年暑假,偶然的機會同鄉的陳善年和佘穎禾搭伴回福建老家,“1955年從南京到廈門要5天5夜,中間頗多曲折。”幾個同學一塊上路,一路同行。一來一往,在路途中,陳善年和佘穎禾結下了緣分。
陳善年1956年以全優成績畢業后留校任教。佘穎禾教授被選派到前蘇聯讀博。1962年佘穎禾獲得副博士學位,學成歸國,回到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從事力學專業的教學與研究。相隔幾千里的兩人終于再一次在東大相聚,1965年兩人在學校結婚,今年是夫妻倆的金婚年。
丈夫的秘密
丈夫經常莫名消失,工作的地方有鐵絲網圍著
“他50多年前參與了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反應堆設計,我們全家到最近才搞清楚。”在佘穎禾教授心中,一直有個疑問,結婚之初丈夫常常莫名消失了。
原來,1962年,已留校任教的陳善年毅然放棄了留學前蘇聯的機會,接下一項秘密任務,帶隊承擔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研發中核反應堆傳熱與流體力學關鍵基礎數據實驗項目重任。
“和歐美國家先研究核電廠,再到核航母,最后到核潛艇這個過程不同,中國是在零基礎的情況下,直接上馬核潛艇。這其中的關鍵技術就是核反應堆的設計。“陳善年說,盡管美蘇當時已經有相關數據,但一直秘而不宣,直到今天也沒有公布于世。在投擲工具中,飛機、導彈都是可見的,唯有核潛艇是看不到聽不著的,可以長時間潛伏海底,這是頂級軍事秘密!在沒有任何參考資料的情況下,陳善年他們只能靠自己鉆研了。“當年東大十幾位老師和學生參與這個項目,我擔任組長,大家都簽下保密協議,這是誰都不能泄露的任務。”項目組工作地點就在東大校園內,用鐵絲網圍著“與世隔絕”,有熟人問,陳善年笑著答:“做實驗。”時間長了,這塊試驗地被戲稱為“動物園”。“那時我經常莫名其妙消失了。妻子感到奇怪,問過一兩次,看到我不說她便心中有數不再多問了。”1967年,陳善年小組完成任務,直到去年,核潛艇“091”“092”工程解密,陳善年才向家人道出原委。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