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動車的搖號指標將再次緊縮,2018年至2020年北京市機動車總增量將控制在30萬輛左右,平均每年約有10萬個有效指標,其中新能源車的比例將在目前4成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而今年和明年,每年各有15萬個小汽車指標。
公共交通領域的投入則同比增加兩倍有余。《北京市“十三五”時期交通發展建設規劃》在市交通委官方網站發布。5年內,本市將投資約7505億元,用于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其中涉及民航、鐵路、城市軌道、公路、城市道路、樞紐場站等49個領域。
“從關注車輛的暢通”轉向“關注人和物的暢通”——5年交通發展新思路彰顯。預計2020年,本市六環內日均5700萬人次出行,比“十二五”末增長21%。中心城全日綠色出行比例將提高到75%,交通指數控制在6.0,即處在輕度與中度擁堵的分界線上。中心城如果采取公共交通通勤平均時間將比現在減少7分鐘,在1小時內實現。300公里范圍京津冀主要中心城市平均出行也只需兩小時。
小客車指標研究市場化配置
從源頭減少交通出行需求,正式寫入了“十三五”交通規劃中。本市將增強城市布局的合理性,推進職住平衡,縮短出行距離。
小客車指標調控政策會更加嚴格,同時繼續提高新能源小客車指標在年度指標規模中的比例,研究普通小客車指標引入市場化配置方式的改革方案。此前,市交通委相關負責人曾透露,尚未形成最終配置方案,但研究中借鑒了很多城市的做法,比如上海車牌拍賣、新加坡曾對購車收繳附加注冊費和限制車牌使用年限等。
規劃提到,2017年底全市機動車保有量控制在600萬輛以內,2020年控制在630萬輛以內。這意味著2018年至2020年平均每年小汽車增長量將控制在10萬輛以內,比現在約減少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