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年人涉眾型經濟犯罪被害案件類型
2.老年人被騙原因
3.老年人被騙集中的年齡段
4.老年人曾遇被騙疑似騙局
5.遇到詐騙不愿尋求幫助的原因
(數據來源于《老年人涉眾型經濟犯罪被害風險調研報告》)
近年來,專門針對老年人的涉眾型經濟詐騙案件頻發,讓許多老年人深受其害。
近日,由北京老齡辦、致誠公益·北京老年維權服務工作站聯合發布的《老年人涉眾型經濟犯罪被害風險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指出,針對老年人的此類犯罪主要集中于投資、理財以及購買藥品、保健品等方面,被騙老人經濟損失個案最高達300萬元,52%的老年人因害怕子女埋怨不愿告訴子女,75%的老人遭侵權后會主動尋求幫助,但維權實踐中往往遭遇立案難、罪與非罪界定難、挽回損失難等問題。
所謂“涉眾型經濟犯罪”,是指涉及不特定群體、被害者人數眾多的金融證券類、傳銷類、欺詐類經濟犯罪,其主要包括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集資詐騙、傳銷、非法銷售未上市公司股票等犯罪活動。
針對老年人的涉眾經濟犯罪有何特點?人生閱歷相對豐富的老年人為何成了被詐騙的高發人群?又該如何保護老年人免于被騙?
投資、理財、保健品,處處有陷阱
《報告》顯示,針對老年人的經濟犯罪和詐騙往往以投資企業、項目等看似“合法”的方式進行。
2016年5月,68歲的何女士和朋友一起與某財富公司簽訂借款協議書。協議約定投資某市電動車有限公司,投資金額共127萬元,何女士個人出資15萬元,年利率24%,為期一年。事前,何女士和朋友曾一起到電動車有限公司參觀考察。但打款后,該財富公司突然“失聯”。何女士找到電動車公司后,對方表示沒有收到過什么財富公司的投資。
無獨有偶。78歲的趙先生,去銀行存款時被工作人員推薦購買了理財產品。一份是2013年2月購買的,金額175萬元,另一份是同年8月購買,金額85萬元,雙方約定利息12%。第一年曾收到利息分紅,第二年沒有收到。后來趙先生找到銀行卻發現,該理財產品并非銀行發售,而是一家理財公司。目前,該理財公司早已易名換地經營。后雖幾經協調,但他只陸續收到協調返還的60萬元左右。
除了投資企業、購買理財產品被騙外,投資養老和購買各種“神藥”“保健品”也是老年人被騙最常見的形式。
83歲的管先生今年接到一個神秘的電話,對方自稱是“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來給他發放養老物資的。銷售員上門帶管先生到昌平一個酒店免費體檢服務,而后讓管先生購買5000元的福利卡。接著,銷售人員又聯系管先生說血檢結果顯示有問題,給他推銷保健品。發現情況不對的管先生這時要求退卡,卻被拒絕。
《報告》指出,不法分子往往冒用衛生部、藥品監督管理局、各大醫院和各種醫學研究機構以及“老齡委”等機構和協會的名義,以送醫療保障、送免費禮物、免費旅游為餌、拉老人聽講座、搞免費體檢,騙取被害人的信任,趁機推銷保健品、藥品或其他商品。
據致誠公益老年維權服務項目負責人劉曉穎律師介紹,2016年7月7日老年法律咨詢熱線開通以來,三個月間,共接待60歲以上老年人的咨詢案件共計935件,其中財產權益糾紛197件,占老年人咨詢總量的21%,且以投資理財和保健品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