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調查發現,2015年5月,詐騙團伙成員進入一個叫“第三方支付接口”的群,里面有很多出售支付接口的廣告,這些發廣告的很多都是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業務員。購買接口后,詐騙團伙每天根據接口的交易量跟平臺結算,每筆一般要給第三方支付平臺提成4%到6%。
由于正常情況下,第三方支付平臺的資金流向都可以追查,為了避免被查出,這家第三方支付平臺還為詐騙團伙洗錢。
揚中市公安局刑偵大隊副大隊長 聶朝軍:受害人的錢全部都進入了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的一個賬號上面,然后第三方支付公司再把這些錢匯出去。還有很多合法公司正常業務的錢,也進入了第三方支付公司里面。這樣所有的錢都混在一起了,難以分辨哪些是合法的、哪些是非法的錢,哪個犯罪嫌疑人對應的哪個受害人,我們更無法知道了。
那么,消費者在上當受騙后,能否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投訴電話追回損失呢?警方表示,這家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內鬼”,已不限于提供接口的經理和業務員,就連處理客戶投訴的客服部門、保證資金安全的風險控制部門,也有人參與其中。
揚中市公安局刑偵大隊副大隊長 聶朝軍:他接到了這個投訴電話之后,不幫受害人凍結這筆錢,反而會打電話給他相勾結的其他的工作人員。我們查下來應該是風控部,然后會跟風控部說這邊有一筆錢,受害人已經來投訴了,你趕快把這筆錢轉移掉。然后風控部門再跟其它的相關部門聯系,把這筆錢就轉給犯罪嫌疑人了。
據多名嫌疑人交代,如果某個接口投訴太多,目標過于明顯,支付平臺的工作人員會建議詐騙團伙廢棄這個接口,重新再買一個接口,繼續從事網絡詐騙的非法勾當。而在接口被封之前,支付平臺的工作人員還會提前通知詐騙團伙,將接口中的資金全部提現。
謀取暴利 支付平臺勾結犯罪分子
按照規定,客戶申請開通支付平臺的接口需要提供銀行開戶證、法人身份證、公司營業執照等“五證”。而據記者了解,有些第三方支付平臺不僅放松了“五證”審核,甚至還跟犯罪分子相勾結,為的就是謀取暴利。
其實,今年7月1日開始實施的《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明確規定,支付機構應當建立交易風險管理制度和交易監測系統,對疑似欺詐、套現洗錢等交易,及時采取相應措施。
而為非法交易、虛假交易提供支付服務,發現客戶疑似或者涉嫌違法違規行為,未按規定采取有效措施的,中國人民銀行也有權責令其限期改正。構成犯罪的,也將依法追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