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一則重磅新聞在國慶假期回歸后的第一個工作日被爆出,那就北上深等多個一線城市發布了關于網約車的細則草案。這真是給出行領域增添陣陣寒意啊!要對網約車進行數量監控,不僅需要司機考取證書更是對戶籍進行了限制;令大家關注的還有車型的把控,必須比傳統出租車汽車要好。如果按此規定實施,不知網約車是否還能生機勃勃?今天FellowData就為你獨家解讀下網約車新規細則以及它可能將會帶來的市場變動。
用數據來為網約車司機師傅畫像
首先,FellowData借助今年5月人民網輿情檢測室出品的《網約車平臺就業數據報告》描繪了當下網約車司機群體的整體畫像。其中選取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成都等9 座城市的1.5萬名網約車司機進行了調查。
從以上數據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在參與調查的9座城市中,網約車平均年齡為35.97歲,其中主力軍是處于25-34的青壯年司機,占比高達80%,遠高于全國就業人口對應占比,全職投入到網約車司機的比重也相當大。
而對細則當中包括北京、上海等地都要求司機持有本地戶籍才能上崗這一條規定的討論最為激烈,在上圖當中了解到在調查的1.5萬司機中只有44.77% 擁有當地戶籍。
據不完全統計,平臺上大概有80%的網約車司機不符合規定中的要求....
以上海為例,據滴滴平臺統計:上海已激活的41萬余司機中,具有上海本地戶籍僅有不到1萬名司機。此外,上海、北京、深圳等地對車輛、司機門檻的規定,也會讓司機群體收入減少70%以上。這可能成為各平臺上現有司機失業的終極元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