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牛奶“自降身價”爭奪中國市場,因進口難度小、沒有特殊的監管,品牌亂象已經逐漸顯現。
最新海關數據顯示,今年1~8月,我國進口液態奶總量42萬噸,已接近去年全年的進口量。
當行業內還在討論進口工業奶粉(大包粉)和嬰幼兒成品奶粉沖擊國內市場之時,300多個品牌的進口牛奶正成為一支獨立軍團已經悄然“入侵”中國市場。最新海關數據顯示,今年1~8月,我國進口液態奶總量42萬噸,已接近去年全年的進口量。而以往標榜高端的進口牛奶此輪“自降身價”,低價與國產常溫奶爭奪市場空間。
進口牛奶低價“入侵”
原本非主流的進口牛奶如今正在大量涌入。
根據海關最新數據,今年1~8月,國內累計進口牛奶42.3萬噸,同比增長63.4%,這也已經幾乎追平了去年的進口總量。行業內預計,今年進口牛奶總量或將超過70萬噸,而這一數字是2014年進口總量的2倍還要多。
乳業專家王丁棉告訴記者,目前進口牛奶總量由2008年的幾千噸到去年的46萬噸,而今年前8個月便追平上年,按此速度,進口牛奶的增速快得驚人。而這也意味著,進口乳制品已不滿足光大包粉和嬰幼兒奶粉大量進入中國市場,液態奶也作為一支獨立軍團一并“進攻”中國市場。
事實上,這并不是第一次進口牛奶嘗試搶占國內市場。在十幾年前,以帕瑪拉特、卡夫等國際乳業巨頭為代表的進口牛奶品牌,曾大規模進入中國市場,但由于產品定位和價格水土不服,連續虧損,最終帕瑪拉特等紛紛退出。
但國內巨大的市場空間依然讓進口牛奶眼紅,從2012年起,進口牛奶開始了新一輪嘗試,此輪進口牛奶來勢洶洶,利用低價戰略在國內攻城略地,迅速搶占了電商市場的主要份額,還逐步在商超和國產牛奶分庭抗禮。
海關數據顯示,2014年進口牛奶平均價格為1300美元/噸,較2010年的1800美元/噸下降了近三成,2016年8月份進口牛奶的平均價格為968美元/噸,相比2014年又下降了25%。
2014年開始,國內經濟大環境下滑,國內牧場倒奶殺牛,乳品企業經營放緩,但也沒有影響到進口牛奶的高速增長,奶業協會數據顯示,2014年進口牛奶總量已達30萬噸,而2015年這一數字又增長到46萬噸。
而在終端市場,部分進口牛奶則和國產牛奶展開低價競爭。
在主要的電商平臺上,記者看到,部分德國和法國產的1升裝全脂牛奶的價格僅有6.9元,大部分1升裝進口牛奶的價格也多在8~10元,而伊利等國產1升裝牛奶價格則在11元左右。而在小包裝牛奶上,除了部分知名品牌,進口牛奶的價格已經和國產牛奶整體接近,丹麥某知名品牌的一款牛奶折算下來只有2元一盒。而國內主要品牌常溫奶就算以促銷價格計算,也在3元/盒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