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升杯推薦全年或增加6000多萬元銷售
昨天下午,記者來到星巴克杭州雙城國際店,當提出要中杯拿鐵的時候,年輕的服務員回應:“噢,好的,好的……”然后,一副猶猶豫豫、欲言又止的樣子。看來是林國童的微信文章發表之后,店員都有些不知該如何對應對“中杯需求”的客人了。
要不要升杯(中杯升大杯),這個其實不是服務員偶然之舉,而是企業培訓的結果,里面有精準的商業判斷。這樣推薦的結果,有可能會給星巴克增加數千萬元的銷售額。事實上,這也是行業的慣例,并不僅僅是星巴克在運用。
記者找到了一位星巴克的店員,向他了解星巴克的操作模式,比如為什么不用小、中、大杯型來區分,而是用容易讓人誤會的中、大、特大杯型來命名;還有,為什么要多次強調確認中杯,到底是個人行為還是企業培訓的結果。
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店員說,在國內,三種杯型的英文名為Tall、Grande和Venti,對應的就是中、大、特大。最小的一種Short杯,并不是用來提供咖啡飲料,而是用來提供濃縮咖啡的。
事實上,向要購買中杯的客人確認杯型,除了怕溝通不一致引起誤會外,其實也是門店的培訓內容之一,主要就是提高單個客人消費的客單價,內容包括:建議客人購買更大杯型、試試新口味,搭配點心或飲料,以及推銷會員卡(已有會員卡的推薦關聯新卡)。
這位星巴克店員介紹,以他們的門店銷量為例,每天的客人數量大約在300名左右,推薦成功的比例大約為在10%,也就是30名客人會改變初衷,增加消費金額。如果按照每個客人都是增加最少的升杯消費(3元)來計算,一個門店一天的銷售額能增加90元。
星巴克公開信息稱,2015年在中國的門店超過2000家,按照這個數字推算,光這一項,星巴克一年就能增加營業收入6570萬元。
多一句推薦至少有10%的概率帶動銷售
網上流傳這樣一個段子:“一女子走進理發店,坐下對理發師說,不燙不染不做護理不做造型不做水療不需要任何保養品,只剪短。我的話說完了,從現在開始,我們倆誰先開口說話誰就是王八蛋。好了,你可以動手了。”
事實上,像星巴克這樣的營銷手段,在很多行業都會存在。昨天,記者分別去了屈臣氏、肯德基和可莎蜜兒等門店,都有店員對顧客有促銷性質的推薦。
在屈臣氏衣之家百貨店,收銀員說,向來付款的客人推薦產品是公司培訓的內容,一般忙的時候不太推薦,空的時候,會主動推薦收銀臺附近設置的小件商品和促銷產品,包括食品和化妝品等,成功率大約有10%。
肯德基的工作人員說,他們也有相關的培訓,一般是當季新品,也有一些搭配上的小技巧:“買了食物的推薦飲料,買了飲料的就推薦小點心。” 體育場路附近可莎蜜兒門店的服務員,在結賬時向記者推薦了現烤面包,并說:“很少會有顧客反感這樣的促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