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風控命門
“消費金融不是沒有機會,而是需要將風控的命門把握好”,投資人張博稱。
用戶經常可以看到,互聯網消費金融平臺廣告,“在線申請,3分鐘放貸”、“秒批”等廣告語,都在強調急速放款。申請人僅需提交姓名、身份證號碼,以及一張本人儲蓄卡的信息,就能快速獲得消費或者現金貸款。
捷越聯合創始人兼首席風控官王曉婷,對于“急速”的概念,并不感冒。
“線上的大數據、征信都是BAT和京東的陣地,一般產品缺乏數據積累,精度不夠,很難競爭得過”,王曉婷曾經反復論證,目前來看,對于“零征信”人群來說,只靠線上風控,遠遠不夠。
這幾年,淘寶和京東兩大電商巨頭,憑借“花唄”和“白條”業務,在互聯網消費金融領域“領跑”,其風控核心就是用戶多年積累的線上消費數據。
而對于一般的公司,線上數據積累不夠,風控模型是否有效,還需要一個經濟周期的驗證。
因此,王曉婷提出,風控需要“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目前,捷越聯合有線下借款端203家,截至11月,累計放貸總額近210億。
“我們會和在銀行申請信用卡一樣,對借貸者進行面審。”王曉婷舉例稱,一位借貸者介紹自己是開飯館的,但當問到一些諸如原材料如何采購,門店租金多少的問題時,卻支支吾吾,答不上來,或者身上沒有一點油煙味,這就存在欺詐的可能性。
其后,貸款進入第二個環節,進行線上風控模型打分。這其中會有一些基礎的維度,例如,年齡、性別、工作年限、收入水平、家庭情況等。
“最后端,還有一步后臺人工審核”,王曉婷曾反復測試,到底最后一步的人工審核需不需要。
捷越聯合后臺審核人員,一度從120人降至60人,但現在又慢慢回升到80人,王曉婷說,“現階段來說,人工審核在風控中的作用,還不可或缺。”
“如果一個自稱月收入十萬的人,給他打電話的時候,他說在擠公交車,吃飯的時候都去一些路邊攤,這都可能存在問題”,而這些信息,往往很難放入風控模型中進行評分,“這些看似毫不重要的信息,卻最能反映出一個人的真實狀態,這就是來自人的直覺”。
王曉婷也認為,短期內機器學習和判斷,還無法獲得人的這種微妙“直覺”。
正因為如此,從門店初篩到放款,捷越聯合的通過率僅有23%,平均審核時間需要7小時。
“我們認為,農村金融的風控模型,不可能只靠線上”,農分期CEO周建稱,農民群體在銀行、網絡的數據都很少,對于這種“零征信”群體,線下風控尤其重要。
農分期的風控模型,也極重,他們會派員工去農戶家中盡調,了解人口、婚姻狀況外,還會財務信息和土地規模,來計算他們的還款能力和還款意愿。
比如,按照借貸者承包土地的面積,計算出他這一年的收入,再決定放款的額度。
王曉婷稱,金融還是要回歸本質,風控永遠是金融的核心。
盡管如此,還是有太多的人嗜利如命,忘卻了金融的本質。
“歷史總是具有重復性,我們看到那么多的教訓和例子,人看到利益的時候,還是忽視規律,迷失本心”,陳新稱,行業的現狀是,走得太快,太冒進。
韓國的信用卡危機,最終是政府兜底告終。
2003年,當它們的信用卡部門瀕臨破產時,政府別無選擇,只得介入,通過免除個人債務來防止社會動蕩。
韓國最后挺過了難關,但也留下傷痕累累。
一段時間內,失業率和個人破產率居高不下,信用卡公司提高了發卡門檻,消費支出則出現短時間暴跌。
一旦放開的欲望,再想回歸初心,恐怕太難。
就像經歷過繁華,就很難歸于平淡一樣。
韓國有政府兜底,在中國,誰會為這場金錢游戲埋單?
這也一度改變了韓國人的消費習慣,1998年,韓國家庭儲蓄率為25%,2007年降至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