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隨車攜帶十多部手機,引起民警注意,調查中楊某承認,是用來干網約車刷單騙補貼的。記者今日從北京市大興區檢察院獲悉,該院日前已將楊某以涉嫌詐騙罪提供公訴。
隨車攜帶15部手機引起民警注意
2015年10月18日22時30分許,民警在北京市大興區安定鎮安定公安檢查站對進京車輛進行例行檢查時,發現楊某駕駛的車內有15部手機。民警懷疑,這可能是一起盜竊手機的犯罪案件。調查中,楊某承認,這些手機是他為在網約車叫車軟件中通過制造虛假交易騙取補貼款而購買的。
原來,楊某在鉆網約車補貼規則漏洞的空子。2015年7月,楊某發現,某網約車平臺對于完成接單的注冊司機給予高額補貼,于是他買了多個手機和手機號,分別下載了司機客戶端和乘客客戶端,用自己注冊的乘客號下單,再用自己注冊的司機號接單,開著空車跑完行程后,用乘客號給司機號支付10到18元左右,而該網約車平臺會獎勵司機大概20到50元不等的補貼獎勵。
楊某先后注冊了6個司機號,12個乘客號,通過上述方式騙取補貼款1萬余元,后因補貼力度逐漸減小,就沒有繼續刷單騙補了。
“補貼大戰”誘使人鉆補貼規則漏洞
辦案檢察官介紹,近年來,網約車服務作為新興行業發展迅猛,在滿足社會公眾多樣化出行需求的同時,也引發諸多問題,特別是“燒錢”式經營管理方式引發的補貼大戰,高額補貼誘惑造成接單不如刷單掙得多。本案中,犯罪嫌疑人寧愿跑空車刷單,也不愿意真實接單掙辛苦錢,直接動力就是補貼金額遠超跑空車的油費成本,使得網約車司機的非法所得超過了犯罪成本,誘使行為人利用補貼規則漏洞騙取錢款。
檢察官告訴正義網記者,除了規則制定不當外,網約車平臺對司機注冊審查不嚴和對運營過程監管不力,也是造成平臺損失的重要原因。網約車平臺信息審核主要以手機號碼為根據,一個手機號碼只能注冊一個司機賬號,但通過多購買手機或手機號的方式,就可規避了一人一車的審查要求。且以手機號碼為根據的審核,未與其他的信息關聯審查,如未在司機客戶端處與提交的身份證號和駕駛證號合并審核,造成審核無法起到識別申請主體和避免一人多號的作用。
對已經注冊的司機接單運行情況,該平臺缺少必要的監管和甄別技術手段。雖然網約車平臺對司機制造虛假交易騙取獎勵金的現象有所發覺,也采取了一定的排查措施,但因缺少進一步的技術數據分析和甄別監管機制,難以確定已經發生的行程中具體哪個行程是虛假交易,也就無法予以相應的懲罰,這進一步刺激了刷單騙補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