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間的“利己”難題
城管對共享單車的暫扣并沒有影響成都市民使用這類單車的熱情。28日中午,就在城管辦所在的華文巷口,有人騎著一輛摩拜單車經過。有人在旁邊指指點點:“看!就是那種車。”
共享單車此前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的運營,給市民帶來了不少便利,甚至正在慢慢改變用戶的生活方式。11月28日,在成都工作的陳先生第二次使用摩拜單車,他認為這類單車很好地解決了自己從地鐵站到目的地的“最后一公里”問題。成都市民馮女士也表示,由于住處離地鐵站太遠,自己原本想買一輛自行車用于通勤,但現在有了各類共享單車,這個購買需求也就不復存在。
但“方便”有時也會給“規范”帶來困境。在畢凌嵐看來,共享單車是基于市場需求的產物,涉及一定的利益關系。從管理來講,它繞過了正常的管理體系,在方便用戶的同時,對城市環境造成了一定負面影響,比如亂停亂放給行人、機動車帶來安全隱患。
中國建筑設計院戰略經營助理朱軼夫認為,城市本身有它所習慣的運行方式,比如自行車道、無障礙道路等設施會為不同的人群提供服務。“共享單車從初衷來看應該是為創造一種新便利,但過量的投入反而會打破城市原有的平衡,造成其他本應該享受城市福利(如殘疾人用盲道)的人群利益受到影響。”朱軼夫說。
作為用戶,陳先生也同樣表達了對單車亂停放現象的擔憂。他表示自己的確看到一些共享單車占用人行道的情況,并且認為,車輛應該停放在指定區域,雖然會對自己造成一定不便,但還是“規范要緊”。
畢凌嵐認為,交通工具的停放涉及對城市公共空間的占用,實際上是利益分配的問題,關乎每一位公民的素質。“盡管城市規劃需要考慮各種人群的交通需求,但也并不意味著要最大程度地滿足每一個個體的私利。”畢凌嵐說,“單車的隨意停放是完全利己的表現,而這對于公共空間來說并不是值得提倡的。”
“無樁隨意停放固然提高了出行效率,但徹底‘散養’很有可能起到反作用。”世界資源研究所中國可持續交通項目主任劉岱宗說,“自由和紀律之間,必須找到一個平衡點。”
政府管理如何跟上技術進步
華陽街道城管的暫扣行動最終以各方握手言和告終。
在“釋放”了近200輛共享單車之后,華陽街道城管有關負責人表示,新興的共享單車對解決成都城市擁堵、方便市民出行有正面作用,他們“非常支持”,同時希望雙方加強溝通,天府新區華陽街道路邊的公共停車位置可以提供給共享單車使用。
事實上,共享單車與城市管理者之間的摩擦也并不是第一次出現。今年10月,北京中關村軟件園就曾將隨意停放在園區內的共享單車悉數沒收。近日還有媒體報道,上海市公安局軌交總隊交警大隊針對共享單車集中投放引發的亂停放問題,對部分共享單車公司進行了“約談”。
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規劃師李凱克認為,此類事件是政府管理沒及時跟上新興事物而引發的陣痛。
“對于政府來說,推進交通運輸低碳發展,實行公共交通優先,加強軌道交通建設,鼓勵自行車等綠色出行方式,是‘十三五’規劃的要求。在這種背景下,共享單車進入成都,以市場和企業的行為來鼓勵推進慢行交通,政府應該表示歡迎,并立即跟上管理,與此同時展開宣傳和推廣慢行交通,將會有很好的效果。”李凱克說,“類似在路邊劃定非機動車停車區域或者地鐵周邊收費停車管理區域給予摩拜單車免費使用等措施,正是讓市民能感受到慢行交通便利性的最好方式。”
畢凌嵐表示,對于共享單車公司來說,“在進駐之初就應該先與政府有關部門接洽,根據相關原則和指導意見,具體落實停靠點,并在用戶使用過程中進行相應告知”。
畢凌嵐認為,政府、公司和個體等多方力量理應“共享”單車管理。“由于當前公交站點的密集程度還不夠,共享單車的需求是必然存在的。但是這種單車本身的停車行為,需要政府從靜態、動態的交通上進行系統性的規劃。比如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單車道、停車場和修車點都非常完備。從城市管理的服務角度,在合理的地方劃定停車區,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亂停亂放的困擾。”畢凌嵐說。
“面對共享單車帶來的變化,政府不能再采用‘安全、保守’的排斥做法來粗暴應對。”劉岱宗說,“而應該及時建立與企業互相對話、溝通的模式,完成出行結構調整的共贏。”
在找到可行的解決方案之前,成都市政府要求“主管部門要主動做好服務,及時與相關企業溝通對接”。11月28日的成都市政府常務會還提出,要引導市民依法、文明、有序使用共享單車,共促新模式、新業態在蓉實現良好發展,更好地造福市民,要大力拓展行人、非機動車和公交工具出行空間,在規劃、建設等各項工作中,把行人、非機動車優先通行理念貫穿始終,繼續大力建設和完善城市非機動車和人行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