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 Touch操控 有一定學習成本
這個深度按壓功能其實在Apple Watch上就有體現,只不過當時叫做Force Touch,其本質是一樣的。在發布會上,蘋果把它譽為多點觸控誕生以來操控方式的最大革新,到底有沒有那么大變化呢?
從原理上來說,它是在顯示屏的背光層中集成了電容式傳感器,用來測量觸摸壓力的變化,得到的測量結果再與觸摸感應器和加速感應器的信號相結合,從而給出對應的響應。也正是由于這種構造,兩款新機才會厚出0.2mm。
雖然我戴蘋果手表將近半年時間了,對這個力度的感知已經很熟悉了,但在新一代iPhone上面仍要熟悉這一操作,一開始我發現我的力度還是太小,所以反應也不那么迅速,就像玩”街霸“游戲攢蓄力條一樣,因為你不知道應該用多大力量。但是用了幾次之后我已經能夠掌握了,只要一次按壓到位,就會比較迅速的出現這個類似于”鼠標右鍵“的輔助菜單或者預覽內容的功能——至少目前為止3D Touch所能實現的是這類功能。
為了多了解一些用戶感受,我把這個功能展示給幾位女生用,發現她們和我的上手感受一樣,都是吃不準力度,這就造成了3D Touch反應速度慢這個假象,實際上它的反應速度不慢,只是需要你一步按壓到位,而在多個新手用戶接觸之后我發現,這的確是一項需要去逐步適應的新功能。
另外要說明的一點是,這項藉由屏幕以及Taptic Engine共同完成的功能,是需要硬件支持的,前代產品即便升級了iOS 9也是然并卵。
Taptic Engine的作用是提供給用戶不同力度下的不同震動反饋,之所以要冒著增加整機重量的風險,放入這么一個以前沒有的部件,其實就是為了得到擬真的震動反饋,之前在Apple Watch上,Taptic Engine可以提供幾十種細微不同的震動反饋效果;而在iPhone 6s和iPhone 6s Plus時代,官方沒有公布這個數字,但就我的使用經驗來說,能夠通過Taptic Engine的震動區別開不同的操作和選項,甚至就像前文說的,僅憑來電震動你就能知道自己用的是iPhone 6s而非iPhone 6,這種細節上的改變是蘋果所津津樂道但卻很少對外講的。
從實現的功能上來講,目前我理解的就是輔助選項外加內容預覽,當然蘋果已經開放了這個API,所以像微信這樣的第三方應用已經在第一時間加入了對這項功能的理解,因此未來我們就可以看到更多的第三方應用把它用起來,而我更期待游戲中3D Touch操控能夠帶來的更多體驗。
此外3D Touch還有一個使用場景,就是多任務切換,以往需要雙擊HOME鍵,但考慮到有些用戶心疼這個按鍵吧(笑),所以現在可以通過在屏幕左側邊緣重壓的形式,切換后臺應用。但就我用了一段時間之后的感受來說,雖然成功率超過90%,但就是那不到10%的失敗率讓我還是更愿意雙擊HOME鍵,因為這樣的成功率是100%,而且更省勁。
另外我建議這項功能是否可以加入用戶自定義的內容,可讓用戶自己選擇3D Touch之后出來的輔助功能,否則很可能會出來一些用不著的雞肋功能,豈不可惜。
說到底還是3D Touch這種新生的操作,能否與人們的習慣建立使用聯系的問題,目前它可以在郵件、網頁、照片以及桌面圖標等地發揮作用,而它需要面對的是直覺操作的問題,就像當初多點觸控盛行那樣,是因為用戶想要縮放,就自然而然想到了雙指一掐,但現在用戶在需要預覽或者快速操作的時候,能否想到重度按壓屏幕呢?
其實從技術進步的角度講,3D Touch可說是這一代iPhone在觸控操作上非常重要的升級,它帶給用戶多點觸控之外一種全新的操控體驗,不過這種新技術是需要一定的上手學習成本的。
Touch ID 提速明顯
可能很多人都沒注意到發布會上一帶而過的細節,Touch ID指紋識別換用二代芯片了,它的識別率更高。在沒有使用兩款新機之前,我確實想象不到它還能快多少,因為在我看來自從iPhone 5s開始配備的Touch ID已經夠快了。
我做了一個實驗,把iPhone 6和iPhone 6s放在一起,注冊指紋之后,在鎖屏狀態下用左右手同時解鎖兩款手機,不過我設置了一個障礙,為了考驗新機的Touch ID是不是提速了,我的手指在按下HOME鍵的時候馬上彈起來,用這種方法你可以明顯看出,iPhone 6s成功解鎖進入界面,而iPhone 6則仍然處于鎖閉狀態,二者反應速度上的差別非常明顯。
除此以外,在購買軟件以及第三方軟件的支付方面,你也可以明顯感到,以往要按壓半秒鐘的指紋識別過程,現在基本是一觸即發,你還沒反應過來,就已經完成了指紋驗證,毫不夸張的說,這絕對是目前指紋識別速度最快的體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