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義》劇照
采訪張志堅,有時候已經會條件反射似的脫口而出直呼其為“育良書記”,他聽了也高興,呵呵笑起來,這樣的好戲和好角色,對于張志堅這樣的演員,也是“好多年才等來一部”。
《人間正道是滄桑》中的董昌建,《血色湘西》中飾演麻大拐,到《義者無敵》中的宋哲元,或者《洪流》中的蘇劍奇、《毒刺》中的于盛龍,張志堅的履歷里,多的是主旋律和戰爭題材的戲,他有革命家庭出身的“根正苗紅”,眉宇間也自帶一股正氣。
張志堅出身于文藝家庭,父親早年是新四軍抗大蘇北第八分校的學員,后來在新四軍軍部文工團工作。從小的耳濡目染,也讓他在成長過程中接觸到不少官員。尤其對“文質彬彬”的官員有不少觀察和見識。
這不是張志堅第一次涉足反腐題材的電視劇。2003年,他參演的《颶風》是一部由最高檢察院女檢察官親手寫就劇本的電視劇。而就在即將播出前夕,新的規定出臺,從此央視黃金檔不能再播出涉案題材電視劇。因為趕上了一趟題材類型的“末班車”張志堅記憶猶深,當《人民的名義》找到他的時候,他有種格外的高興。
《人民的名義》迅速走紅,是他沒想到的,關于網絡上年輕人看待這部戲的新鮮方式,P表情包或者組CP這種事,62歲的張志堅說他并不關心。但他確實發現自己多了些年輕人的粉絲。“我不太關心網絡上的玩法,但我相信那些附加的娛樂性的東西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這樣一部劇走紅傳遞的價值觀。”
【對話】
一開始導演讓演祁同偉,最想演的是李達康
張志堅在《人民的名義》中飾演書記高育良
澎湃新聞:《人民的名義》作為一部反腐題材的電視劇,是近年比較少見的作品。遇到這個項目是在怎樣的機緣下?
張志堅:我接觸到這個戲是導演籌備兩個月后,李路和我一樣是南京人,二十多年前他剛大學畢業分配到江蘇臺的時候我們匆匆見過一面。這次他給我打了個電話,說希望北京見個面。當時在劇組見到我之后他就特別興奮,一會說讓我演這個一會說讓我演那個。可能我當時去見他的狀態看起還還比較年輕,他一開始讓我演祁同偉,還跟我說了好多祁同偉這個角色的特點。第二天打電話來說他沖動了,祁同偉是高育良的學生,還是太年輕了。
澎湃新聞:這部戲每個角色都很有意思,如果讓您自己選的話你最想演誰呢?
張志堅:我看劇本的時候角色還沒定,看下來我就覺得李達康和高育良這兩個角色都是比較符合我的。可能一開始我還更傾向李達康。因為我一直演軍人,留了十幾年寸頭,也比較符合李達康干練、改革派的作風。后來定了是高育良,到劇組吹了個大背頭,年齡感一下就上去了。化妝師那時候提醒我和張豐毅,說我們有自己的白頭發都有意留著,所以大家看到現在兩鬢的白發基本是我自己的。
澎湃新聞:為這個角色做了哪些準備呢?
張志堅:服裝大多都是我自己的。我生活中沒那么老氣的衣服,還專門和太太去逛商場。劇中現在常穿的一件干部服,就是在商場看到的。我一試,我太太就知道這不是我生活里要穿的,就問我要出去拍戲嗎?那個是羊絨加薄棉的面料,很符合人物的身份,質感很好,價格也不便宜,七八千塊,我就拿下了。還有眼鏡,其實劇組給我準備了七八副備選,但畢竟經費有限,高育良是個學者型的官員,眼鏡還是一個很重要的道具,有些好的眼鏡又有明顯的logo,我也是選了很久,后來自己添置了一副比較貴的。
澎湃新聞:官員作派上有去找一些參考嗎?
張志堅:我父親是一個老革命,從小也會因為這個關系接觸到很多官員,怎么說都有一些耳濡目染。包括那時候演《人間正道是滄桑》也是得益于從小聽了很多父親的戰友說國共兩黨打仗的故事。有這種感覺。
其實官員并沒有特定的樣子,每個官員都是一個個體。每個人出身不同,經歷不同,怎么上來的?是農民?還是攀關系?不同的成長作派都不同。官員只是有一個大致的表面輪廓,但并沒辦法說什么樣的人就是一個官員。
高育良是有理想主義的
澎湃新聞:看到這部劇的劇本第一反應是什么?
張志堅:看到劇本的第一反應是“太好了”,有十二三年沒出現過這樣的題材了。我對這個題材還是很敏感的,2003年,我在廣州拍《颶風》,是一個最高檢的女檢察官自己寫的本子,本來是2004年要在央視一套黃金檔播出的。播出前夕出了條規定,《颶風》就成了政策出來前最后一部劇了,后來改到了深夜檔播出。在后面十幾年就沒這個題材了。
這次一看到這個題材,我就很敏感的發現,這是一個很久不見的好戲。不只是題材,對這個劇本我就是非常喜歡,它的人物之好也是近年少見的。尤其頭三集,各種案件層出不窮,人物也很豐富。
但是其實接下這個戲后,大家都很忐忑,對審查、投資都沒底,大家都是奔著劇本好。
“育良書記”表情包
澎湃新聞:因為“沒底”給拍攝帶來一些困難嗎?
張志堅:這部戲除了周梅森的劇本外,最大的功勞要歸功于李路導演。其實中間有些不大不小的投資方,投資方多了,要求就多,其中有些目的不明確的,出發現也不一樣。導演也是下了決定,把一些不同心的資金都推掉了。
澎湃新聞:高育良是一個很具有多面性的人物。你怎么看待這個人物?
張志堅:我最喜歡的地方就是他的“野心”,到后面觀眾就會看到,他的同僚評價他是個“貪天下的人”,他是一個要絕對權力的人。但是他又深諳官場的規則,懂規矩,知道有些規矩破不了。
澎湃新聞:高育良從一個充滿理想的高級知識分子官員,走向墮落。您怎么看待官員這種“理想與道德的淪喪”的過程?
張志堅:他曾抱有理想主義的。很多官員,不是單說青年時期,就是人到中年,也依然很有理想抱負,但一些人慢慢學會了順勢而為。高育良是有抱負的,但從高校出來后到官場,慢慢發現很多身不由己。他也是真心希望他的學生都是好樣的,但是又怕學生會對自己不利。
澎湃新聞:這個角色其實到劇情后期是有反轉的,這樣的一種角色塑造,對你來說挑戰大嗎?
張志堅:這個角色對我的挑戰就是,我不想把他演成傳統意義上的貪官,我也不知道周梅森和導演心目中的高育良是什么樣,我心中的他是一步步“形成”的高育良。在拍的過程中我也和導演有交流,李路雖然年紀輕,但很了解官場,對其中規則都把握很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