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敗分子太有‘創造力’了
遠遠超出了一個作家的想象
一位部委項目處的處長,在機關房改房的家中被反貪總局問詢。
他吃著炸醬面,口口聲聲“人民”“黨和政府”。他每個月只給鄉下老母親匯300塊的生活費,家具裝修土的掉渣。而最終,在他另一處隱蔽的豪宅里,辦案人員找到了現金2億3955萬4千6百塊!
《人民的名義》開篇的第一個案子,你一定不陌生。
“這個原型就是國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長魏鵬遠。小官巨腐,能貪這么多!你能想象到嗎?”周梅森一邊說一邊比劃,有些激動。
“我寫過不少反腐題材的小說,跟這些比都是小兒科了。腐敗分子比我有想象力、創造力,制造了一個又一個驚人的腐敗事件,遠遠超出一個作家的想象。除非有一天,權力徹底被關進了制度的籠子,那時候我就要苦思冥想了。”
周梅森以《人間正道》《絕對權力》《國家公訴》等小說為人熟知。他有過掛職一年市政府副秘書長的經歷,“充分了解了國家政權的運作形式”,還有不少官場朋友和社會朋友,對下崗工人等社會群體也很熟悉。《人民的權力》里的很多情節不僅來自真實的社會新聞,也源自他的生活。
過去幾年,他常常聽官員朋友說,張三進去了,李四高升了,王五過去了。身為作家,他嗅到了波濤洶涌下隱隱生長的氣息。他按捺不住,寫寫停停,寫好了就收到抽屜里,也做好了許久不被讀者觀眾看到的心理準備。
直到2014年11月30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副主任范子文去南京找到周梅森。用這位老搭檔、老朋友的話說,是“三顧茅廬”才有了這個劇本。
打動周梅森的是這句話:“十八大之后,對反腐這一舉國關注、舉世矚目的大事,竟然還沒有一部像樣的電視劇。”
兩年,各方共同努力,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終于登上熒屏。總投資1.2億,不論人物、格局還是深度,都有了重要突破,反面角色的最高級別直至副國級,因此被業界稱為“史上尺度最大的反腐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