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觀眾表示要去尋找劇中美食。
《舌尖上的中國3》劇照
拍攝前先調查觀眾的審美變化
廣州日報全媒體:《舌尖》之后出了很多以同類的美食紀錄片,其實也不排除觀眾可能看多了不新鮮了,另一方面對《舌尖3》也會拿著放大鏡來看、來分析,要求會更苛刻。團隊有沒有做好這方面的準備?
劉鴻彥:我們在最初開始策劃的時候就面臨了巨大的壓力,確實它不像別的項目——別的項目相對這方面影響會小一些。我們整個團隊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大家的期待我們都有考慮。紀錄片從另一點來說,跟這個時代有密切的關系,即使是講食物,我們也不是單純講食物,它不是教人做飯的片子,畢竟是講食物和食物背后故事的片子。要是從時代發展的角度來說,它的風格、內容必須要有一些變化和調整。大家都知道,我們的觀眾的審美和接觸的東西變得太快了,我們肯定要抓住這些點做呈現。有一些部分是不變的,有一部分是必須要變的。
廣州日報全媒體:有沒有根據觀眾審美的變化做出調整?
劉鴻彥:我們做了一些調查,增加的主要是文化的東西,這是我們認為需要變的地方。從紀錄片的創作來說,我們有這樣一種責任,應該在食物的基礎上,給觀眾一些提升的東西。
廣州日報全媒體:《舌尖》等現象級的電視紀錄片都曾做成大電影,評分很高,但是票房不太高,對于這樣一個反差,您怎么看?
劉鴻彥:我前幾年去參加過很多國外的紀錄片電影節,給我觸動挺深的是在加拿大、荷蘭看到的很多紀錄片都是在影院放映的,那里有特別好的紀錄片的土壤。紀錄片進入院線在咱們國家也已經開始了,這是一個特別好的勢頭。
可能現在對于整個中國的紀錄片發展來說是一個特別好的時代,有好的題材,就會有機會,關鍵還是看創作者是不是真的能夠把握住,以及是否能夠發自真心地去創作。